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06.282024
以科技创新为灵魂 塑造生物医药行业新高度 ——记生物医药专家陈庆全

陈庆全深耕生物医药科技逾十载。他不仅是一名技术的探索者,更是一个创新的布道者,全身心地投入到生物科技研发的深海中,为中国生物医药科技行业的前沿发展投入了无限热情与精力。他以前瞻性视角和无畏的进取心,领导团队和企业不断突破科技的边界,是一位声望卓著的生物医药开拓者;他与时俱进,推动中国生物医药科技与全球创新同步步伐,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领先地位。陈庆全的名字已成为创新与卓越的代名词。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生物医药专家,陈庆全始终坚持科技创新的前沿理念,专注于生物技术检测领域的大规模研发和技术突破,因此他创办了华信行和精硕生物两家公司。在陈庆全的领导下,两家公司成功克服了免疫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生物标记物检测技术、微流控技术等医学诊断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解决了检测灵敏度低、样本含量复杂干扰大、无法进行早期诊断、检测时间过长等重大问题。他的努力不仅帮助患者更早、更准确、更快速地实现诊断治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同时也推动了以预防为主的医疗模式变革,促进了远程诊断和跨地域医疗协作,为提高医疗系统的整体效率作出了显著贡献。领导力是企业成功的关键,而创新力是推动企业持续前进的动力。陈庆全深知这一点。在技术层面,陈庆全积极探索新的检测原理和方法,引入更先进的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提升检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在材料创新方面,他寻找性能更优的生物材料制作试剂,确保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产品设计上,陈庆全致力于创造更人性化、便捷化的产品形态和使用方式,使操作更简单高效;在数据分析和解读方面,他主打智能算法,为用户提供更精准、全面的诊断信息和建议。这些全方位的科技创新为企业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使企业在陈庆全的创新领导下迅速成为行业领导者。凭借技术上的显著优势和丰富的行业经验,陈庆全受邀参与多个国家级研发项目。2020年,他参与并组织了国家重大研发专项“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抗原检测试剂盒的研究开发”,该项目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产品在2020年8月获得了欧盟CE证书,10月份进入了商务部防疫物资出口白名单,并通过了法国ANSN,英国MHRA的认证,是国内最早获国家药监局NMPA批文的新冠抗原快检试剂之一,也是首批在2021年1月份通过德国PEI(Paul-Ehrlich-Institut)及德国BfArM(联邦药品和医疗器械机构)获得认证的新冠抗原认证企业。此外,陈庆全还主导研发了多项检测专利技术和产品,包括“腮腺炎病毒州抗原及其在检测抗腮腺炎病毒抗体中的用途”“新冠病毒N-S优势表位融合蛋白、制备方法、应用及表达蛋白、微生物、应用试剂盒”等,其中后者是中国新冠病毒检测免疫学、抗原抗体检测领域首个授予的发明专利,荣获首届河北省专利发明二等奖。多年来,陈庆全凭借其卓越的创新才华,一次又一次地打破常规,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科技成果。如今,他正在将业务逐步拓展到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展会,并与全球多个行业巨头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不断在全球竞争中塑造全新的业务机会。未来,他将继续引领公司探索新的技术领域,加强与美国、欧盟、东南亚等国家的合作,带领企业在全球市场中迈出更坚实的步伐。

06.272024
培育新质生产力 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第二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即将举行

由中国科协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主题为“培育新质生产力 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第二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即将在广西南宁举行。此次科协年会设置主论坛、专题论坛、平行论坛、北京学术周、“科创中国”广西行、线上科普等6个版块,共计24项活动。2024年年会分别在广西、北京两地举办。其中,主论坛、专题论坛、平行论坛与“科创中国”广西行在广西举办,集中活动时间为7月2日-4日;有5场高端闭门研讨会、3场专项论坛、3场青年科学家沙龙活动,在北京举办,集中活动时间为7月8日-12日。年会主论坛于7月2日上午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主要安排重大发布与主旨报告。重大发布包括2024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发布、“科创中国”榜单发布。主旨报告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培育、关键共性技术突破、绿色可持续发展、数字经济新赛道等主题,邀请五位专家作报告。在6月24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明了新形势下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为做好新时代科技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第二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要以实际行动,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自觉把学术追求融入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本届科协年会着力在四个方面创新提升:一是注重跨界高端。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凝练议题,首次组织57家全国学会联合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共同承办活动。有近70位国内外院士,10余位国际或国外科技组织负责人(代表),50余家科创企业等代表线上线下参与年会活动,交流前沿观点与创新思想。2024年年度重大科学问题难题征集推荐中,有26位院士直接提出问题,185位国内外院士专家参与推荐,从前沿性、引领性、创新性、战略性四个方面遴选出了30个问题难题在年会发布,为产出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树立“风向标”。二是回归学术本源。突出学术共同体的特色,集成中国科协主席团、常委会及专委会等专家资源,围绕大跨度、学科交叉,关键核心技术涉及的基础研究问题等设置议题。专题论坛设立高水平学术委员会,邀请科技领军人才等策划活动内容,邀请学术影响力高的专家参加研讨交流。鼓励学术争鸣,闭门会议强调围绕非共识议题质疑争辩、互动讨论。专门安排中国科协青年托举工程人才担任学术秘书,为他们提供与学科前辈近距离交流机会,提高凝练学术观点水平,发布高质量咨询报告,提出有价值的决策建议。联合有关期刊出版专刊,收录高水平原创性论文。三是精准落地见效。聚焦广西区位特色、重点产业发展需求,扎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10个课题组组织150余人次院士专家深入广西14个地市进行调研交流,围绕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形成10个专题报告,为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提出高质量咨政建言。20余家全国学会组织院士专家深入防城港、梧州、北海、南宁、柳州、贵港等地开展调研对接服务,初步促成硅基材料等可落地合作项目近20项。2024中国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大赛设立13个海外赛区与1个国内赛区,将产生50个优秀项目,推动优质创新创业项目落地广西。设立“科创中国”广西行科技经济融合论坛,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为地方柔性引才引智,长效导入、持续推动,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四是提升传播效能。强化数字化应用,依托“智慧科协”开发议题征集评审、投审稿等功能。倡导节俭办会,各项活动非必要不举行开闭幕式,力戒形式主义。在科普中国网、APP设立线上年会科普专题,《未来可见》节目邀请五位院士介绍先进材料与制造等关键前沿技术,与微博、抖音等平台联合策划“新质生产力”互动话题,提升中国科协年会数字化传播力。通过中央媒体与地方媒体、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等多方联动,形成矩阵传播效应,全面展现中国科协年会新风貌。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主任刘亚东在发布会上回答了媒体记者的提问。他指出,在近期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本届年会将邀请各学科各领域专家,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行学术交流与技术研讨,再一次面向科技界吹响建设科技强国的“集结号”,并将相关理念、要求融入到整体活动设计中。主旨报告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邀请5位来自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的科学家,紧扣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关键,聚焦关键共性技术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培育、绿色可持续发展等主题作主旨报告,特别是邀请了一位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分享学术成果,通过构建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强化创新引领“风向标”。专题论坛立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着力推动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配的新型生产关系。引导全国学会发挥“主体”力量,首次联合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共同承办活动,联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中国联通、中国商飞、中核集团等大型科创企业,开展高端跨界学术交流,集成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进一步促进学科前沿交叉、产业融通创新。他表示,本届年会力求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强化创新导向,聚焦关注前沿学术议题、严把学术活动质量、强化学术活动实效、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四个方面,务求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服务高端学术引领、服务科技工作者创新争先等方面进行提升。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李海鸥在发布会上表示,此次科协年会在广西举办,充分体现了中国科协对广西发展的关心厚爱,必将为广西高质量发展注入充沛创新活力、增添强大科技动能、产生深远影响。他就本届年会广西筹备情况向大家做简要介绍:一是高位谋划,全面部署。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主要领导、自治区党委分管领导分别主持召开年会组织委员会会议2次,部署筹备工作。自治区多位领导就年会筹备工作组织开展专题研究8次,听取筹备工作进展并作出具体要求,力争把第二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办成高规格、高水平、高质量的科技盛会,更好地促进创新型广西建设、服务广西高质量发展。二是完善机制,全面协同。成立自治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主任、自治区相关领导任副主任、25家自治区有关厅局负责人为成员的年会组织委员会,统筹年会广西各方具体筹备工作,组织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广西科协,下设6个专门工作组,组建工作专班,层层压实责任,做好筹备工作。三是瞄准目标,全面推进。自治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年会,要求利用好年会机遇争取实现成果最大化。通过对广西重大产业发展设立10个由院士领衔的调研课题,开展建言献策;推动开展“科创中国”广西行活动;推动国家级学会、院士专家团队分别与广西部分设区市、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拟共建协同创新平台,促成科技创新战略合作,开展技术难题科技攻关合作等。四是集合力量,全面冲刺。目前,年会会务保障工作正有效推进,主论坛、专题论坛、平行论坛等活动的举办场地,参会人员的住宿酒店安排已落实到位;交通安保、供电供水、医疗卫生、食品安全、志愿服务、氛围营造、宣传推广等工作已落实到责任部门,正在有序推进中。年会主论坛、重点活动等各项工作准备就绪。

06.272024
第五届中国代谢病防治学术交流会在京召开

6月23日,第五届中国代谢病防治学术交流会在首都医科大学学术报告厅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代谢病防治协同创新平台、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主办,会议由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党委书记龚慕辛教授主持,中国代谢病防治协同创新平台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徐良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王建华、原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作重要讲话。主席台就座的领导及部分专家 本届大会的主题是“中西协同、防治结合”,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清华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等单位著名专家、教授就代谢病防治康复的热点问题和最新进展进行专题学术报告。中国代谢病防治协同创新平台专家委员会顾问、国医大师南征教授,中国代谢病防治协同创新平台理事长高彦彬教授、全国名中医庞国明教授、中国代谢病防治协同创新平台副理事长张涛静、陈秋、范冠杰、张兰、李继安、徐云生、倪青、肖新华、杨晓晖、何泽、李步满、杨宇峰、王斌、张忠勇、徐焱成、赵书勇、李景仁、李青江、朱智耀等出席大会,来自全国20余个省市的5000余名代表,线上及线下参加大会。中国代谢病防治协同创新平台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吴以岭院士、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王建华会长、原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中国代谢病防治协同创新平台在第一届理事长高彦彬教授带领下开展的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中国代谢病防治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评为2023年度十大好平台。王建华会长指出中国代谢病防治协同创新平台成立以来,在国内代谢病防治领域起到了引领、示范、推动作用,汇聚众多代谢病专家、整合创新资源,建立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生产企业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平台专家的优势帮助县市级医疗机构建立代谢病诊疗中心,制定推广代谢性病防治标准,举办代谢病高峰论坛,交流最新科研成果,广泛开展代谢病科普宣传,惠及千万百姓。原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希望协同创新平台在第二届理事长、副理事长及全体理事的共同努力下坚持中西协同,资源整合,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代谢病防治新路径;在整合创新资源、汇聚创新人才、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方面取得新成绩;依托协同创新平台产学研用结合的机制优势,突破基础、临床、企业、投资方的无形壁垒,组织开展代谢病防治科学研究,努力取得创新成果;积极推进代谢病防治科技成果的转化,形成更多适合中国国情的代谢病防治新方案;发挥平台专家优势,提升基层防治能力,向大众普及代谢性疾病防治知识,为中国代谢病防治做出新贡献,更好的助力健康中国建设。首都医科大学徐良副校长表示,学校十分感谢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领导、感谢各位专家对首医的发展、对代谢病平台建设的大力支持。首都医科大学作为平台的主要依托单位之一,学校将大力支持中国代谢病协同创新平台的工作,为平台的专家、平台的建设提供更好的服务。期望中国代谢病协同创新平台在资源整合、人才汇聚、创新研究、成果转化及产学研合作上取得新成绩,为健康北京、健康中国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中国工程院吴以岭院士致辞首都医科大学徐良副校长致辞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王建华会长致辞原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佘靖局长致辞佘靖、王建华为中国代谢病防治协同创新平台理事长、副理事长颁发证书在学术交流环节,国医大师、长春中医药大学南征教授做了《一则八法综合防控消渴病肾病570例总结》报告,中国代谢病防治协同创新平台理事长、首都医科大学高彦彬教授做了《络病理论指导糖尿病并发症研究》报告,全国名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慢病管理分会主任委员庞国明教授做了《纯中医逆转2型糖尿病方略构建与应用》报告,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大内科主任范冠杰教授做了《诊断早期糖尿病肾脏病的尿蛋白质组学研究报告》报告,辽宁中医药大学张兰教授做了《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病证结合诊治思路》报告,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陈秋教授做了《补肾健脾法防治骨质疏松症研究》报告,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何泽教授做了《肥胖的中西医临床诊疗及健康管理》报告,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副院长张涛静教授做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西医结合论治》报告,清华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助理、治未病科主任李步满主任医师做了《代谢综合征中医防治》报告,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倪青教授做了《糖尿病单纯中药治疗用药五法》报告,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糖尿病研究中心秘书长肖新华教授做了《梦想照进现实,聚焦2型糖尿病缓解》报告,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长徐云生教授做了《基于“治未病”理念的糖尿病智慧管理平台的构建与应用》报告,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副院长杨晓晖教授做了《糖尿病心脏病变中医药治疗》报告,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王世东教授做了《痛风中医诊治的思路与探索》报告。中国代谢病防治协同创新平台副理事长李继安、杨宇峰、王斌、张忠勇、徐焱成、秘书长邹大威等主持了学术交流大会。国医大师南征教授报告高彦彬教授报告庞国明教授报告范冠杰教授报告张兰教授报告陈秋教授报告何泽教授报告张涛静教授报告李步满教授报告王世东教授报告倪青教授报告肖新华教授报告徐云生教授报告杨晓晖教授报告首医中医药学院党委书记龚慕辛主持大会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副书记朱智耀做大会总结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副书记朱智耀教授在大会总结中表示,第五届中国代谢病防治学术大会圆满落幕,中国代谢病防治协同创新平台将在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大力支持下,全体理事及各位专家要努力奋斗、开拓创新,聚焦国家代谢病防治康复核心技术的突破,进一步推动我国代谢病防治康复技术创新,在资源整合、汇聚人才、创新研究、成果转化及产学研合作上取得新成绩,为我国代谢病防治及健康中国建设做出新贡献。线下部分参会代表集体合影

06.212024
发展生命科学新质生产力 引领蛋白质科学创新方向

提到生命科学,大多数人会想到“基因”。然而,随着基因组学的飞速进展,生命科学研究领域逐渐发现了决定基因在细胞内功能的必要性。在“中国药谷”的上海张江科学城,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以下简称“蛋白质设施”)作为全球生命科学领域首个综合性的大科学装置,不仅是我国蛋白质科学研究基础设施的重要“落子”,而且作为国际一流的蛋白质科学研究基地,已成为我国生物医药创新升级的重要引擎。2024年1月,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旗下期刊《自然—通讯》)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通过使用冷冻电镜及相关技术,在了解细胞如何作用和应答疾病或基因变异的领域实现了新突破。蛋白质设施主任吴家睿表示,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代表,“蛋白质设施”已成为大型医药企业和研发型生物技术公司的关键支撑,在蛋白质科学的研究领域每年都会有十余篇用户论文在Nature等顶尖科技期刊上发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基础研究是医药创新的源动力,基础研究成果孕育着新药发现的突破口。吴家睿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我们可以把‘蛋白质设施’比作一个设备完善的综合性三甲医院——患者的诊断需要CT、核磁辅助找寻病灶。而‘蛋白质设施’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着眼未来、面向全球,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有效破解我国在生物医药创新升级上的‘病灶’。”“蛋白质设施”——全球首个生命科学大科学装置据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资料显示,早在2001年国际人类蛋白质研究组织(HUPO)成立并提出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HPP),此后,欧洲、亚太地区逐步成立人类蛋白质研究组织。2008年,我国正式启动蛋白质设施建设。同年11月,“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正式列入国家计划。位于上海市张江科学城的蛋白质设施,作为我国“十一五”规划建设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2015年7月完成验收正式开放运行,是全球生命科学领域首个综合性的大科学装置。(图为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外观) 作为国际一流的蛋白质科学研究体系和我国蛋白质科学及技术的重要创新基地,“蛋白质设施”始终聚焦世界科技前沿领域,无论是在发现并阐明埃博拉病毒入侵人体的一种新机制,还是在破解结核病致病菌奥秘上,蛋白质设施始终围绕细胞与蛋白质结构功能解析、新技术新方法研究以及蛋白质设计与应用等方向开展深入的研究,为科学家们带来更多实用好用的技术的基础上,也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生物医药”研发奠定了重要基础。高精尖仪器设备是保持技术领先的“利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既然被称为蛋白质“设施”,保证设备的先进程度和良好运行至关重要。吴家睿认为,在蛋白质科学研究领域,有多好的仪器就能看多“远”。以作为九大技术系统之一的电镜分析系统为例,蛋白质设施部署了包含Titan Krios和Titan Krios G3i的300kV高端冷冻透射电子显微镜和Aquilos Cryo-FIB冷冻双束电镜等先进设备,形成完整的冷冻电镜技术体系,可以满足多种科研实验需求。(图为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主任吴家睿)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丛尧表示:“我们实验室是国内比较早从事冷冻电镜结构研究的实验室,一直非常关注并致力于冷冻电镜计算方法及制样方法的发展。冷冻电镜在结构生物学及细胞结构生物学研究领域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强有力工具。研究人员现在可以先应用赛默飞世尔科技(以下简称“赛默飞”)研发的100 kV 加速电压的Tundra冷冻电镜筛选冷冻样品,好的样品甚至可以达到近原子分辨率水平。如果有收集更高分辨率数据的需求,全国各地用户还可以申请使用蛋白质设施的200 kV或300 kV冷冻电镜,这样的设备支撑对于我国蛋白质科学发展和课题研究都会有极大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图为丛尧与团队成员) 人才是供应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源头活水”加强基础研究,高水平人才是关键,也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坚实基础。据吴家睿介绍,蛋白质设施与赛默飞近日成立了蛋白质动态分析联合实验室,双方除进行技术方面的合作外,同时还将重点放在了人才培养上。吴家睿认为:“蛋白质设施具有很多重量级仪器设备,一定不能缺少一支过硬的技术队伍,蛋白质设施和赛默飞这样科技前沿的公司合作能够让我们人才跟随在最前沿的科技进步中。”中国科学院系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曾嵘主要的研究方向是蛋白质组学和蛋白质动态行为的研究,她带领的团队在科研过程中已使用赛默飞的质谱仪超过20年,“我们实验室主要用质谱进行蛋白质动态变化的监测,赛默飞各个阶段的新仪器我们都是最早使用者之一,高端仪器的使用尤其会对年轻学生有极大帮助,相关课题研究加上较为完整的培训方式,会引领他们发现新方法从而转化成新的技术源泉,对健康和生命科学的研究助力。”(图为赛默飞质谱仪 Orbitrap Eclipse) 赛默飞分析仪器事业部中国区商务副总裁周晓斌表示,“赛默飞进入中国超过40年,持续推动中国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在未来,我们也会继续将推动蛋白质科学发展的全球领先技术和产品引进国内,增加国际人才技术交流,这也是我们设立联合实验室的初衷之一,相信这种双向交流可以进一步推动蛋白质科学研究,为生命科学的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蛋白质设施建成于我国蛋白质科学研究高速发展的阶段,经过10年的发展,已为我国蛋白质科学研究、生命科学研究提供了多样支持。面向新时代、新征程,把硬件设备作为科研的“保障器”、人才培养作为创新的“推动器”,是蛋白质设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新动能的切实举措。蛋白质设施副主任秦文明认为,未来蛋白质设施一定可以紧跟蛋白质科学领域的高速发展态势,在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结构、蛋白质组学研究和合成生物学等多个领域继续为我国蛋白质科学和生命科学发展助力,实现更多突破。

06.062024
2023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发布

在2024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在京举行了2023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发布会。会议由联合体主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生态学学会、联合体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承办。由中国气象学会、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理学会、中国海洋学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中国农学会、中国林学会、中国土壤学会、中国科技新闻学会支持举办。会议由联合体秘书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夏祖义主持。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名誉院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在致辞中强调,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对加强科技支撑作出重要部署,强调要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狠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重大行动,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总书记重要讲话为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助力美丽中国建设指明了方向。他指出十大进展遴选由生态环境领域的院士和高校科研机构广泛推荐,经全国学会初评和两院院士终评,确保遴选结果的创新性和公正性。进展发布活动得到了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领域年度重大科技品牌活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驻华代表涂瑞和在致辞中表示,十大进展涉及了生态环境领域的方方面面,代表了中国生态环境科技领域前沿的发展动态,将为中国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期待科学家和企业界带来更多的创新性科技成果,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方案,为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贡献科技的智慧和力量。联合体副主席、联合体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远航在发言中感谢中国科协一直以来的支持,以及社会各界和媒体的关注,并详细介绍了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遴选情况。他指出,“十大进展”遴选工作力图体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不断完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融合,更好彰显“联合体”的宗旨。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的社会影响力逐年提高,2024年的十大进展更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包括水、气、土壤、固废、海洋等,也包括了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业化、决策研究等。各入选进展主要负责人武汉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夏军,浙江工业大学校长、浙江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白马湖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高翔等10位专家分别介绍了“我国水质基准理论与技术体系构建”“全球极端野火生消机制与气候环境效应”“植物群落功能性状及其对生态系统生产力调控机制研究”“长江模拟器研发及其应用”“船舶清洁低碳关键技术及应用”“农林废弃物绿色循环‘三碳’技术模式”“大气活性氮国产化高精度在线分析仪研制及应用”“基于食物链的植被修复增效方案”“钢铁行业重点工序烟气多功能耦合超低排放技术集成与应用”“陆海水域藻华与微小有害生物高效绿色防控新技术装备及工程应用”等十大进展。2023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是由两院院士、联合体成员单位、高校和科研院所推荐,由13位院士组成评委会评议投票产生。2024年是连续第5年开展。2023年度入选的进展内容反映了我国生态环境科技领域前沿发展动态,在引领生态环境领域技术创新,鼓励生态环境科学研究,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影响深远,意义重大。来自人民日报、总台央视、光明日报、总台央广、中新社、中国日报、科技日报、中国教育电视台、人民政协报、中国科学报、新华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环境报等20多家媒体参加发布会并进行了报道。发布会同步在光明网、科普中国APP、光明网微博、微信视频号 、百度、知乎进行直播,共计375.23万人观看了直播。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是在中国科协指导支持下成立的协同创新平台组织,由生态、环境、气象、地学、海洋、水利、农林等跨领域全国学会、行业领军企业、代表性科研机构和公益组织发起。旨在打造生态环境高端智库,搭建高端科技交流平台,构建产学融合协同创新平台,建立普惠共享生态环境科技传播平台,推动高水平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支撑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部部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长黄润秋担任首届主席,联合体秘书处设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现任联合体主席是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名誉院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 附:2023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介绍 一、我国水质基准理论与技术体系构建水质基准是制修订水环境标准、实施差异化管理及进行风险防控的科学依据,是国家水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石、尺度与根本。项目以“理论方法创新-关键技术突破-管理与应用实践”为主线,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水质基准理论方法学,突破了水质基准制定和基础数据获取系列关键技术,成果上升为系列国家标准并首次发布水质基准阈值,形成环境基准管理基本制度并推广应用,提升了我国环境管理和政策标准的有效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二、全球极端野火生消机制与气候环境效应项目团队通过自主研制全球野火排放近实时量化追踪系统,厘清了全球野火碳排放时空动态变化格局,揭示了北半球中高纬地区野火排放增加的驱动因素。项目揭示了野火在天气尺度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复杂理化机制与关键控制过程,发现极端野火排放气溶胶的辐射效应可显著增强全球不同沿海地区极端野火事件。指出北极加速变暖背景下北半球中高纬地区极端野火可能持续增加,削弱碳汇功能并加剧全球变暖,形成气候变化-野火碳排放正反馈。 三、植物群落功能性状及其对生态系统生产力调控机制研究如何融入植物功能性状准确预测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时空变异,是当前国际研究热点和难点。本研究发展了“植物群落功能性状二维特征”并引入了经典“发动机功率输出模式”,原创性地建立了基于植物群落功能性状的生态系统生产力预测理论框架(TBP),多项案例研究从样地-区域-全球尺度、从单性状-生产力和多种性状-生态系统多功能等不同角度,均证明了新理论框架的高预测能力和科学性。TBP以群落功能性状为核心,开拓了“光量子传递模式”和“分层光能利用率模式”外的第三种生产力预测模式,具有能整合多源数据与高新遥感数据的能力,为生态系统碳氮循环调控机理研究提供了新途径、为新一代生态机理过程模型开发奠定理论基础。 四、长江模拟器研发及其应用长江模拟器是指以长江流域为对象,以流域水循环为纽带,将自然过程与人文过程相耦合而研发的流域模拟系统及科学装置。长江流域模拟器强调长江上、中、下游以及湖库-岸线-城市群的互联互动,强调长江洪水防御、水力发电与水生生物保护等的联合调度,强调长江流域保护与发展的协调,具有“监测—模拟—评估—预警—决策—调控”一体化功能。长江模拟器部分成果已应用于生态环境部、水利部、自然资源部、应急管理部、三峡集团、重庆市政府和武汉市政府等国家部委和政府部门。长江模拟器研发为长江大保护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五、船舶清洁低碳关键技术及应用船舶排放的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是造成沿海地区和港口城市大气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高翔院士领衔的联合攻关团队攻克了船舶尾气高效净化、高效碳减排等关键技术,研发了船舶碳污高效协同治理技术系统,排放指标显著优于国际海事组织法规要求。成果获中、美、英等全球九大船级社认证,2023年以来在瑞士地中海、加拿大塞斯班等国际知名航运公司的496艘船舶上实现规模化推广,推动了船舶清洁低碳技术发展,为实现我国成为世界船舶制造强国和绿色航运强国提供了关键科技支撑。 六、农林废弃物绿色循环“三碳”技术模式针对废弃物腐解碳转化慢与还田效率低的瓶颈,构建农林废弃物绿色循环“三碳”技术模式。创建了废弃物“微环境调控法”定向保碳腐解技术,还田土壤定量增碳培肥技术,区域适配型农田耦合生态低碳技术模式。该技术模式成为农业农村部退化耕地治理主推模式,成果在密云水源保护区建立示范工程,使密云黑山寺村成为中国首个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示范村;技术模式得到18届水资源大会澜媚国家专家高度评价,以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相关部门采纳。 七、大气活性氮国产化高精度在线分析仪研制及应用活性氮在对流层大气化学中发挥着核心枢纽作用,是PM2.5和O3形成的关键驱动力。然而,目前我国大气活性氮测量仪主要依赖进口且存在“水土不服”问题。为此,项目团队自主研发了CH3C(O)OONO2(PAN)、NOx、HONO和NO3/N2O5在线分析仪,比对测试结果表明其性能指标和自动化程度达到或部分优于国际同类分析仪水平;基于上述仪器,探明了我国典型城市、农村及高原地区大气活性氮的浓度水平、未知来源及其环境影响, 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  八、基于食物链的植被修复增效方案高效推进生态修复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复旦大学贺强团队围绕植被修复开展了系统研究,揭示了食物链多营养级动物对植被及其生态功能恢复的调控作用,构建了基于食物链的植被修复增效方案。研究成果于2023年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于Science等期刊,推动了植被修复从侧重环境胁迫治理、树种/草种选育向整合食物链等关键生态系统过程的综合调控拓展,可为国家生态修复的综合施策提供科学支撑。 九、钢铁行业重点工序烟气多功能耦合超低排放技术集成与应用钢铁行业面临高污染物排放和环境有限承载力之间的矛盾,超低排放改造成为其绿色发展的关键。研究团队攻克了常规减排技术简单叠加带来的能耗高、能效低、副产物利用率低等难题,开发了适用于钢铁行业复杂烟气的污染物深度净化、能源高效利用与副产物资源化的多功能耦合体系,达到国内外同类技术的先进水平。研究成果的规模化应用大幅降低了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显著改善了环境空气质量,为美丽中国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十、陆海水域藻华与微小有害生物高效绿色防控新技术装备及工程应用当前我国陆海水域藻华与微小有害生物灾害严重威胁了海洋生态系统安全,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上千亿元。本项目在大气压强电离放电羟基自由基(•OH)生成理论、技术/装备方面取得了原始创新成果,创建了•OH高效绿色防控理论与工程技术体系,实现了流域藻华、海水养殖动物寄生虫病和海洋赤潮灾害防控的工程科技创新,在福建省九龙江流域-近岸海域和天津市海河流域-近岸海域工程应用,大幅减少陆源营养物质输入到台湾海峡和渤海海域,为我国“陆海统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成功范例,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06.022024
院士聚长安·共谋发展新质生产力研讨会暨院士专家企业行活动在西安举行

 

05.312024
庆祝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首展活动举办

在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中国科学家博物馆5月30日正式开馆,并举办首展活动。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向接受采集的科学家代表颁发捐赠入藏证书并讲话。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贺军科主持活动。万钢表示,新中国成立75年来,广大科技工作者许身家国、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镌刻下不朽的印记,也积累沉淀、孕育形成了宝贵的科学家精神。时代在变,但科学家精神的初心永恒。中国科学家博物馆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科学家精神的传承和创新,推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文化艺术深度融合,成为中国科技工作者的精神殿堂,全社会弘扬科学家精神的策源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党委书记杭义洪,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陆进,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曾庆存分别致辞。有关部委和单位负责同志,老科学家及亲属代表,在京科技工作者代表等300余人出席活动并参观展览。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位于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区文化综合区的国家科技传播中心内,集“采集、馆藏、研究、展示、教育、宣传”功能为一体,致力于展示中国科学家形象、弘扬科学家精神、打造科技工作者精神殿堂。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入藏“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15年来获得的500余位科学家的实物原件资料14.7万件、数字化资料34.5万件、视频资料47万分钟、音频资料56万分钟,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类型最广泛的科学家珍贵历史资料收藏库。首展包括1个主展和5个专题展,策展内容互相补充和呼应,总展览面积为5000平方米。主展为“共和国脊梁——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馆藏精品展”,以“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首批研究成果为基础,共展示190余位科学家的400余件(套)实物、400余张珍贵图片,以不同视角全面展示中国科学家的风采,充分体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接续奋斗、勇攀高峰,取得的辉煌科技成就和伟大精神品格。5个专题展览中,“许身国威壮河山——纪念邓稼先百年诞辰生平事迹展”,展现邓稼先的卓越功勋和崇高品德;“选择——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专题展,展现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回答“共产党员”和“科学家”这两重身份的高度统一;“归来——20世纪50年代留美归国科学家(一)”讲述20世纪50年代朱光亚、梁思礼等17位留美学者胸怀报国热情毅然归来报效祖国的故事;“原本山川 极命草木——《中国植物志》出版二十周年专题展”展示胡先骕、秦仁昌、吴征镒等四代7位科学家历经数十年完成《中国植物志》的编纂历程;“工师于国——工业遗产背后的中国工程师”专题展,讲述詹天佑、沈鸿、孙家栋、邹竞、慈云桂等杰出工程师弘扬工匠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故事。活动上,中国科学家博物馆联合体正式宣布成立。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科技日报社等66家单位成为首批成员。联合体旨在创建科技界博物馆资源共享平台,为各成员协同发展提供支撑与服务,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共同开展藏品征集、文物保护、展览策划、巡展宣传等联合行动。

05.272024
2024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西藏系列活动陆续举行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加强科普能力建设,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促进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的协调发展,使科技创新成果和科学普及活动真正惠及各族群众,在全社会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2024年西藏自治区“全国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在山南市举办。 开展2024年西藏自治区“全国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西藏科协联合区党委宣传部、区科技厅,组织山南市科协在5·30全国科技工作日期间开展系列活动。(一)深入宣传党的二十大关于科技创新重大决策部署广泛宣传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科技创新取得的重大成就。5月25日在山南火车站广场,山南市政府分管领导代表山南市委、市政府致辞,自治区科技厅领导讲话,自治区科协领导宣读《倡议书》,山南市科技局领导宣读《慰问信》并结合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慰问优秀科技工作者代表,有关单位在活动现场开展科普表演、文艺演出、科普知识有奖问答活动,山南市全民科学素质纲要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单位在活动现场通过设置义诊点、咨询点、宣传点等形式开展宣传活动,科技型企业在现场展示展销科技成果。(二)开展科普进校园等活动,全面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科普进校园”科技体验活动。5月25日组织西藏大学、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开展心心理健康科学讲座、科普讲座等科普进校园系列活动,区科协开展科普大篷车巡展进校园活动。现场还发放了科普书籍、科普宣传品,在校园内营造爱科学、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校园氛围,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淡化宗教对藏区学生的影响,强化科学素养的提升。“科普进机关”活动。5月26日,邀请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专家,在山南市科技文化中心401会议室,为市全民科学素质纲要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单位、市(中、区)直各单位干部职工代表共100人开展围绕“第二次青藏科考情况”内容的专题讲座,同时普及智慧生活、生态环保、卫生健康、防灾减灾、食药安全等方面科普知识。“科普进寺庙”科技体验活动。邀请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讲解员为昌珠寺寺庙僧人及周边群众开展西藏百万农奴解放故事讲解,进行新旧西藏对比,宣传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进行感党恩教育。同时邀请山南市人民医院、藏医医院专家、医护人员等向农牧民群众免费医疗义诊。并在活动现场普及智慧生活、生态环保、卫生健康、防灾减灾、食药安全、法律法规等方面科普知识,发放科普宣传书籍、宣传品等。“科普进社区”科技体验活动。5月29日在乃东区昌珠镇白荣社区 ,邀请自治区农科院专家开展科技成果展示讲解活动,农牧科技成果展板展示,围绕农牧业科技发展历史、学科建设、课题研究、技术成果、示范推广、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成果展示和科普宣传。同时邀请山南市人民医院、藏医医院专家、医护人员等向农牧民群众免费医疗义诊。并在宣传普及智慧生活、生态环保、卫生健康、防灾减灾、食药安全等方面科普知识,发放科普宣传书籍、宣传品等。“科普示范基地”科技体验活动。5月27日,围绕全国科技活动周“弘扬科学家精神 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活动主题组织市第三实验幼儿园幼儿参观科普示范基地,聆听科普辅导员讲解。科普活动场馆开放。5月25至6月1日,在全市建有科技馆中小学,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体验科普展品,激发青少年热衷科学探索的兴趣、投身于科技自立自强的远大志向,树立良好的作风学风;推动全社会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风尚,激励人人爱国奉献、自立自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西藏科协热忱热心服务科技工作者所需所盼为迎接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的到来,把联系服务自治区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主责主业落实落细,西藏自治区科协今年重点围绕科技工作者的关心关切,在着力提升科技工作者职业通用技能方面开展系列服务。一是针对基层科技工作者不会写、写不好项目申报材料的痛点,组织学会学术类项目申报材料撰写专题培训。邀请学术专家和财务专家,分别以如何撰写项目申报书内容、如何做好预算测算为主题,以案例切入,开展实用技能培训。二是针对青年科技工作者自信心不强的问题,组织科协类奖项申报材料撰写专题培训。邀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资深援藏教授,以第十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申报材料为例,从如何立好框架、提炼重点、打磨内容等方面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就典型材料挖掘、构思、撰写技能提出意见建议,并与线上线下科技人员进行互动沟通,答疑解惑。三是针对科技工作者对前沿技术和工具的渴望,组织“大语言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科技工作者使用入门”培训。邀请内地既了解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又熟悉国内外大语言模型工具的专家授课。从大语言模型概述、使用技巧、大语言模型辅助科研方法以及科研中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的风险等几方面进行介绍,助力西藏科技工作者在人工智能工具使用方面与内地同行处在同一“起跑线”。西藏自治区科协举办的系列培训,紧紧围绕当前全区科技工作者的所需所盼,受到热烈欢迎。下一步,西藏自治区科协将更加注重把打基础与利长远结合、重日常与抓关键结合、强部署与细谋划结合,把联系、服务工作做实做细,做在平常,真心实意为科技工作者办实事、办好事,支持帮助科技工作者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全面的技能,在西藏科技创新发展中献智出力。

05.252024
宁海光伏储能省级高新区: 逐“光”前行 构筑绿色智造新高地

宁海光伏储能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下简称高新区)地处浙江第二大湾区三门湾北岸、宁波市南部,是宁波辐射台州的“桥头堡”,也是联接环杭州湾产业带和温台沿海产业带的重要节点。高新区于2023年创建,规划面积11.37平方公里,致力打造千亿级光伏储能产业链和环三门湾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核心区,力争成为全国光储产业发展新地标。深耕光储产业集聚,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以来,高新区抢抓“双碳”发展机遇,坚持首位产业、首要支持光储产业,抢先落地一批光储领域先进制造业项目,智能光伏产业产值在宁波全市占比超过50%。狠抓“高大强”,瞄准光储领域上市公司、龙头企业精准出击,全力招引总投资152亿元的东方日升光伏组件项目、总投资30亿元的旗滨光伏高透基材项目等一批光储产业链支撑性项目,目前均已建成投产,“千亿级光储产业链”蓄势腾飞。锁定“链群配”,紧盯光伏胶膜、逆变器、边框等关键环节,招引捷造异质结电池生产线装备等一批补链、延链、强链项目,构建强大的产业生态圈。打好“创新牌”,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发挥东方日升、旗滨、震裕等上市公司优势,积极组建创新联合体,构建“产学研”创新模式,持续助力高质量跨越发展。深化企业项目服务,营商环境优化彰显“温情度”。创新推出“三零三不”助企增值化服务,对企业做到无事不扰、有事必应。服务企业“零距离”,暖心服务“不断线”。对辖区每家企业、每个项目都指定专职联络员提供“一对一”全流程服务,确保企业第一时间吹哨、干部第一时间报到、问题第一时间解决。办事效率“零延误”,助推项目“不延时”。推行项目专班化攻坚服务,紧盯政策处理、指标覆盖、项目开工等关键节点,不断刷新项目建设速度。生产经营“零干扰”,受理诉求“不打烊”。结合县级“企服通”平台,成立高新区企业服务中心,推动一批涉企事项从“最多跑一次”到“一次都不跑”,为企业提供全流程、不断档的全生命周期优质服务。加速健全基础配套,形象品质跃升彰显“新跨度”。高标准谋划“南工北居”发展格局,全面创建宜居、宜业、宜游的良好发展环境。产业基础配套设施方面,累计建成创业路、金海路等20余条市政道路约29公里,高压输气管网、租赁住房等关键配套工程超常规推进,启动关键路网等配套设施先行,为重大产业项目落户提前打下空间基础。中南高科滨海智造园、万洋众创城等一批小微工业园项目落地,建成金港创业基地标厂约11万平米,厚植各梯队企业茁壮成长的土壤。城市功能配套设施方面,累计完成道路及公园绿化面积约1000亩,建成特色商业街2.6万平方米,集聚餐饮、娱乐、教育等各类业态,产城发展更添“烟火气”。下一步,高新区将加速打造“千亿级光储产业链”,力争建设产业先进高新、城市功能完善、创新活力迸发的现代化产业园区,成为浙江和宁波的新能源产业新高地。

05.252024
上海市松江区: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动能 实现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更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上海市松江区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工作期间视察松江重要讲话精神为“指路明灯”,按照李强总理在上海工作时对松江提出的“一高地、三生态”定位,以及市委陈吉宁书记“共筑科技创新策源地、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共育国际一流创新生态,加快建设三先走廊,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工作要求,把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走廊和重要创新策源地的必由之路,以“新”提“质”、以“质”催“新”,推进九城协同,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建设重要使命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G60样本。秉持新发展理念,持续创造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高质量发展新奇迹松江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在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两周年之际,于2016年5月24日正式提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1.0版G60上海松江科创走廊,迈出科创驱动由“松江制造”向“松江创造”的第一步。2017年7月,松江区主动对接嘉兴、杭州,启动建设2.0版“沪嘉杭G60科创走廊”;2018年6月,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期间,松江、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九城市携手共建,形成贯穿一市三省九座城市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从秉持新发展理念的基层生动实践上升为国家战略重要平台,先后写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等。着眼“从0到10”全过程创新,共筑科技创新策源地。实施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充分发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联动九城制定实施《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合攻关行动方案》,面向九城市市场主体公开征集形成40项技术攻关需求,共建G60脑智基地、之江实验室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胚胎干细胞嵌合体猴、量子通信、集成电路大硅片、高端光刻胶等重大科创成果持续涌现,填补国内急需领域多项空白。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印发实施《G60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建设和管理评估办法》,建立31个G60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成立G60科创路演中心联合体等,启用G60职工科创成果发布交易中心;连续举办五届G60科技成果拍卖会,成交总额近180亿元;设立长三角首支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建立600个拟投企业项目库。构建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的“三朵云”。聚焦“创新主体云”,吸引一流企业、一流人才,目前新设企业增长170%,现有市场主体23.7万户。聚焦“基金云”,持续放大央行“28条”金融政策效应,发挥上证G60综指增强基金、科创贷等金融创新产品作用,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聚焦“互联网云”,落地海尔COSMOPlat、云汉芯城等平台,集聚工业互联网生态企业254家,赋能企业超过30万家。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基于跨区域协同创新,九城一体有力推动产业和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建立九城市“1+7+N”产业联盟体系建设,成立16个产业(园区)联盟、13个产业合作示范园区。数字经济领域,打造G60卫星互联网产业;人工智能领域,聚焦打造松江国家火炬人工智能特色产业基地等;集成电路领域,九城市已形成从材料、装备、设计、制造到封测的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新能源领域,松江豪威半导体等头部企业众多硬核科技引领行业创新;新能源汽车领域,九城市在动力电池、充电设备和整车制造等方面深化布局,加强对接;生物医药领域,集聚众多跨国医药企业和国内龙头企业213家。强化头部企业引领带动,发挥中国商飞、腾讯等龙头企业的“头雁效应”,九城市1700余家企业纳入大飞机供应商储备库。推动金华、芜湖等在松江设立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探索实践“研发在上海、生产在当地”的长三角科创产业合作新范式,共同打造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聚焦精准制度创新和有效制度供给,共育国际一流创新生态。推进改革系统集成落地,于2018年率先实施“零距离”综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率先建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一网通办”机制;实现九城市89个综合服务通办专窗全覆盖,跨区域办件累计突破100万件;打造高水平人才集聚高地,深化校企合作、协同创新。深化落实长三角G60科创走廊“1+10”人才政策,实现国际高端人才永居推荐单位由省部级赋权到G60联席办。松江拥有“两院院士”27名、外国院士5名,全区院士(专家)工作站总量达81家。加大知识产权依法保护力度,创设G60法律服务平台等,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坚持“三个对冲”,把牢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战略主动权松江区委在2018年1月提出了三个对冲,即:“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以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对冲全球产业变局的不确定性,以制度供给的精准性对冲市场预期的不确定性”。通过扎实推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始终坚持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实现了逆势环境下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最强驱动。松江区始终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强化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国家战略牵引,引进培育了G60脑智科创基地、腾讯优图实验室等重大研发平台建设,涌现体细胞克隆猴、G60卫星互联网、集成电路用大硅片、高端光刻胶、新型航空发动机、可利霉素等一批硬核科技成果,催生产业裂变、要素聚变,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科创生态是应对“脱钩断链”“小院高墙”的关键一招。九城市共同发布《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创生态宣言》,为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开放创新体系率先进行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探索,全力构建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科创生态,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抓住有利时机,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科创、人文、生态”松江实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松江区始终秉持新发展理念,改革辟路、创新求实,唯实唯干、拼搏奋进,加快建设人民向往的“科创、人文、生态”现代化新松江。全力建设“站城一体、产城融合”的高铁客货运复式松江枢纽,打造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三大国家战略的交汇点;引入“中欧班列-上海号”,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长三角城市对外贸易;持续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品质,推进12号线西延伸、沪松快线建设,加快轨道交通TOD等新型商业载体建设,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引入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引进华师大二附中、上外云间学校、上师大实验学校等优质教育资源,办好人民满意的“家门口”教育;持续聚焦民生保障,加快保障房、公租房建设,着力推进稳就业;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松江森林覆盖率19.28%;全力建设上海科技影都文化新地标,厚植“上海之根,人文松江”城市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