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07.242024
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 打造科创策源地 发展新质生产力

作为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场所和发展的主阵地,向“新”而行,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当前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近年来,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作为南京唯一以发展现代化工为主的专业园区,在企业引育、人才集聚、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亮眼成绩,在国内同类园区中率先建成完整的新材料产业创新孵化链条,围绕创新发展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依托新材料国际创新社区,科技园不断提升科技载体建设与服务能力,着力加快人才集聚、高质量培育研发机构、强化科技招商和安全环保管理服务,为促进产业集聚、打造良好的产业创新创业生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有力支撑。建设创新社区,打造宜居宜业国际化双创环境新材料国际创新社区是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重点打造的集科技创新、人才引进、总部经济、区域功能配套为一体的重要科创载体。创新社区已建成载体面积40.6万平方米,以先进材料园、生命科学园、企业研发园和新创客厅“三园一客厅”为核心,围绕新材料科技园产业转型,瞄准先进材料及生命科学产业,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引进高端研发项目和总部经济,打造宜居宜业的国际化创新创业环境,集聚一流科技创新人才、高端研发机构和创新型企业。先进材料园。先进材料园载体面积8.3万平方米,共有5栋楼宇。重点围绕前沿新材料领域,布局新材料研发企业,配套检验检测、安全环保等服务企业。已入驻南京清研新材料研究院、南京中科康润研究院等研发机构及创拓新材料等企业约80家。生命科学园。生命科学园载体面积12.5万平方米,共有4栋楼宇。以研发实验室为主,重点布局生物材料、医药研发、基因检测等生命科学领域企业。入驻易腾药物、威尔材料科技研究院等研发机构及中化医药等 40 多家生物医药研发企业。企业研发园。企业研发园载体面积 13.2 万平方米,共有6 栋楼宇。重点布局总部经济,引进高端现代服务业。推进生产型企业将办公、结算等辅助性部门从厂区剥离出来,在企业研发园成立区域总部、研发、结算等功能性中心。目前落户塞拉尼斯工程材料总部、泰富特钢投资总部、扬子英力士、扬子炼化等世界 500强企业的运营总部和功能性机构。新创客厅。新创客厅位于企业研发园内,载体面积 1.2 万平方米。围绕创新社区生活功能,重点打造集休闲、健身、餐饮于一体的“一站式”生活平台。目前已引进和融合特色餐厅、集米美食广场、瑞幸咖啡、城市森林健身房,为创新社区入驻企业的各类人才提供舒适、便利的生活体验。构建科创体系,成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摇篮科创载体是科技招商、企业孵育和科创产业集群发展的“主阵地”。南京江北新材料国际创新社区内建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拥有国家级众创空间2个、市级孵化器1个、省市众创空间6个、省级留创园1个、专家服务基地2个、大学生创业园1家、市级科普基地1个。载体平台建设层层加码,已成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摇篮,为园区打造成新材料产业科技创新策源地、转型升级标志区、高质量发展新高地拓展新空间、塑造新优势。荟聚海内外人才,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产业带动和以才引才作用,推动科技、人才、项目一体转化,引入诺奖、合作院士团队16个,集聚各类研发人员约2000人。其中唐勇院士原创的新型润滑基础油项目已在园区内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已经建成并成功运行了全球首套经乙烯直接一步聚合得到全合成润滑基础油的3000吨/年工业化装置。赵国屏院士领衔创办申友基因组研究院,构建了大规模基因数据分析、表观遗传学分析、高通量测序、微流控芯片、质谱检测等多智能化检测平台。南京安立格引进陈懿、曹湘洪院士,建设全球单线最大规模技术最先进的丁辛醇产线,打破我国丁辛醇技术长期依靠国外进口及关键设备“卡脖子”的困扰。华狮依托萨马桑达兰院士,成立江苏省院士工作站,开展以系列氨基酸表面活性剂为主功能性产品开发。强化招引与合作,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搭建企业与高校院所沟通桥梁,科技园联合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14家高校、科研院所,及60家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和金融机构等单位,共同成立新材料产业创新联盟,构筑“产+学+研+金+介+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首先,聚焦在能源材料、光学材料、光电材料、生物材料、纳米材料等新材料产业,并在全球范围内引进具有行业领先水平、掌握产业前沿动向的顶尖人才和团队,打造新材料科研尖端营。其次,联盟将建立长效的产学研联动机制,支持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新材料领域的产学研用联合科研项目和学术合作,并推进新材料科技园高端化学品、新材料中试基地和江苏省新材料概念验证中心的建设,为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点。同时,联盟会为园区提供行业咨询、科技研发、产业合作等服务,促进联盟成员单位间的交流与合作。在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领域,依托高校、院所的国家级科研平台,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创新社区内累计引进落地新型研发机构15家,短短几年发展卓有成效。其中清研新材料研究院配套设立了一支2亿规模的新材料产业基金,初步形成了“研发中心”+“产业基金”+“产业加速器”的孵化体系。南京沃谱瑞环境研究院专注工业“三废”处理处置及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相关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成立三年内,累计营收超亿元,先后获批高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资质。瞄准园区内全球500强和化工50强的高端企业,推进科技资源集聚以及准高企引进,吸引塞拉尼斯、扬子英力士等一批跨国企业总部入驻。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0余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家、独角兽企业1家、瞪羚企业4家,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300余家。提升孵化服务效能,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让人才安心、运营省心,园区人人都是金牌“店小二”,主动靠前,为企业和人才提供保姆式贴心服务。围绕企业项目落地,提供从公司注册、项目备案、规划设计、安全环保等”一站式管理服务。建设智慧型创新社区,开发人员车辆管理模块、环保信息管理模块、能源智慧管理模块等,整合消防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安全环保一体化管理。围绕企业项目发展,提供财税咨询、人事用工、科技金融、科技申报等助企暖企服务。组织开展技术对接、行业沙龙、政策讲解、融资路演等服务,着力提升定制化、专业性、高效能的服务能力。全年无休式助企纾困,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难点、痛点。结合园区转型发展现状,用好新区、自贸区相关创新政策,研究出台符合产业发展特色、“含金量”高的科技创新支持政策,打造良好的创新政策环境。

07.242024
打造数智融合城轨新生态 助力行业智能化转型升级 ——2024数字城轨创新论坛在上海举行

6月28日,2024数字城轨创新论坛在上海市科学会堂举办。上海市交通委员会二级巡视员、总工程师戴敦伟,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王建华,上海市交通运输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周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副会长丁树奎,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申伟强,中国铁路通信信号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总工程师张志辉等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积丰,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信息学部主任管晓宏,海地铁维护保障有限公司通号分公司副总经理吴敏,深圳地铁运营集团有限公司调度中心总经理潘伟健,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数智产品中心总经理胡恩华,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城轨产品中心总经理汪小勇等在会上作主题演讲。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总经理王大庆主持会议。来自产学研各界的领导嘉宾、行业专家在会上分享了数字城轨的创新成果与经验,共同发掘和培育城轨产业新质生产力,探索推动城市轨道交通行业高质量发展之道。论坛期间,由全方位轨道交通控制系统集成商卡斯柯打造的新一代数字城轨解决方案“羲和”数字城轨解决方案重磅发布。同时,国内首个“数字城轨创新共同体”在论坛上宣布成立,汇聚产、学、研、用城轨产业链上下游30多家成员单位,旨在积极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共同探索数字城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道。 打造产学研跨界融合共同体,发展数字城轨新质生产力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王建华致辞中说,当前,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集中涌现,引发链式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专门提到“高铁技术在国际竖起标杆”,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高铁成网运行的国家。但我们原始创新能力还相对薄弱,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正处在从规模化建设向运营品质提升转型的关键窗口期。创新驱动引领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本次论坛聚焦数字城轨创新与发展,旨在搭建一个开放合作、交流共享的平台,分享数字城轨的创新成果与经验,探讨技术发展方向,共同推动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是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常务理事单位,它作为轨道交通信号控制领域的标杆企业,始终密切关注轨道交通列车控制领域的共性问题,拥有1个国家级、3个省部级创新平台,依托“院士工作站”,在“产学研用”合作模式纳入轨道交通行业创新的关键环节等方面有着深厚的基础和充足的经验,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产品技术自主可控及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成绩突出。他指出,本次大会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要建立一个“数字城轨生态共同体”,这也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调动产学研各环节的积极性,形成共促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工作格局”的重要举措。“数字城轨生态共同体”的成立对于提升我国轨道交通运行控制战略性关键技术、基础技术自主可控水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卡斯柯作为创新主体,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希望卡斯柯充分发挥平台作用,在未来能够通过“共同体跨界融合”,实现成员间的优势互补、成果共享,推动数字城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他表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是推进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途径。未来,我们将秉持共创共建共享共赢的理念,一如既往地支持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及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创新发展,同大家一道,为城轨数字化转型和绿智融合发展贡献智慧! “羲和”数字城轨解决方案发布,助力行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卡斯柯打造的“羲和”数字城轨解决方案,专注于提升运营安全与韧性,基于自主研发的开放式轨交数字底座和可扩展的信控专业模型,构建了智能运控、智能运维两大平台,集成了一系列智能应用产品,以助力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卡斯柯城轨产品中心总经理汪小勇博士介绍,“羲和”集成了智能运控、智能运维两大核心平台,形成了守护列车运行的“智慧大脑”和“健康管家”,通过多源泛在感知、可信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的深度融合,助力企业降本增效。“羲和”数字城轨解决方案能够以最优的调度与控制为乘客提供卓越的出行服务,以更低的运维成本维持系统的最佳工作状态。在资源不变的条件下,“羲和”能够实现约30%的运能提升,节省约30%的故障与应急处置时间,变“人找数据”为“数据找人”,优化了人机交互关系,岗位设置与业务融合更加紧密,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同时为乘客提供了更高效、更安全、更可靠的出行服务。通过多专业融合和多岗位协同,“羲和”数字城轨解决方案实现了列车运行、运维各环节生产要素的创新及优化配置,具备创新性、高科技、高安全、高效能、可持续等特点,正成为城轨信号领域新质生产力的代表。羲和,灵感源自中国神话中御日出行、掌管时序的太阳之母,承载着卡斯柯对数字城轨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即以安全高效的专业算法和韧性包容的开放服务,打造数智融合、和谐共生的城轨新生态。“羲和”数字城轨解决方案作为卡斯柯“面向智慧地铁的全自动运行2.0系统”的迭代升级之作,基于开放式轨交数字底座,构建了智能运控、智能运维两大核心平台,形成了守护列车运行的“智慧大脑”和“健康管家”,通过多源泛在感知、可信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的深度融合,助力企业降本增效。智能运控是为运营调度、站务、司乘、维护等人员提供的以行车指挥为核心、多专业一体化集成、智能化协同联动的运营控制管理平台;智能运维是面向轨交维保场景,融合物联网、PHM健康预测、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多专业设备、健康预测、故障诊断、生产管控、应急处置和维护决策的综合一体化轨交运维平台。基于两大平台,卡斯柯还成功培育出一系列明星产品,包括智能列控、智能调度、智能车站、智能场段,以及一体化站台门、列车自主感知系统TAPS等智能终端。从单一产品到综合性服务方案,“羲和”集成了卡斯柯城轨领域数智化创新应用,能够根据应用场景需要灵活配置解决方案,即使在面对一些极具挑战的行业难题时,也能从容应对。例如,“羲和”可以有效提升列车在复杂工况下的全息环境感知能力,借助激光雷达和机器视觉,实现对障碍物的识别和制动防护,保障行车安全;在雨雪恶劣天气下,通过实时评估车辆轮轨的黏着状态,运用先进的智能算法,全面、准确地识别出线路中存在的打滑风险区域,通过采用自适应调节控制策略,降低列车发生打滑的概率,确保运营安全可靠;当信号系统发生故障时,能够利用泛在感知技术和自主安全防护系统,保障列车以全自动模式运行至站台,避免车辆长时间停留在轨道区域,确保乘客在站台安全乘降,提升了运营的韧性。卡斯柯为“羲和”定制开发了一大开放式轨交数字底座,具备“人、机、物、法、环”多专业全域数据接入与治理的能力,可对人因失误、系统运行和设备状态等数据进行实时可信治理,确保数据的时效性、完整性和安全性,为智能化运营提供了数据支撑。此外,卡斯柯在本次论坛还发布了“轨道星空”大模型,可用于城轨领域专业知识分享、运营日志分析,进一步拓展人工智能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应用。羲和育日,逐光而行。卡斯柯希望通过持续创新,与行业同仁一起推动城市轨道交通向着更安全、更高效、更绿色、更智能、更经济的方向发展,共同创造行业未来的无限可能。

07.242024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 奔向科技强国伟大征程 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京隆重召开

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6月24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李强主持大会,丁薛祥宣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赵乐际、王沪宁、蔡奇、李希出席。习近平首先向获得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和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颁发奖章、证书,同他们热情握手表示祝贺。随后,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同两位最高奖获得者一道,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代表颁发证书。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入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确立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基础前沿研究实现新突破,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微分几何学两大核心猜想被成功证明,化学小分子诱导人体细胞实现重编程,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实现“技术造物”。战略高技术领域迎来新跨越,“嫦娥”揽月,“天和”驻空,“天问”探火,“地壳一号”挺进地球深处,“奋斗者”号探秘万米深海,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第一颗6G卫星发射成功,北斗导航提供全球精准服务,国产大飞机实现商飞,高铁技术树起国际标杆,新能源汽车为全球汽车产业增添新动力,生物育种、新药创制、绿色低碳技术助力粮食安全和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建设。科技体制改革打开新局面,科技管理体制实现重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布局,创新主体和人才活力进一步释放。国际开放合作取得新进展,主动发起国际科技合作倡议,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我国作为全球创新重要一极的影响力持续提升。这些都为建成科技强国打下了坚实基础。习近平强调,在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实践中,我们不断深化规律性认识,积累了许多重要经验。主要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观大势、谋全局、抓根本,保证科技事业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立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把科技命脉和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树牢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理念,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保障高水平安全。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强科技创新全链条部署、全领域布局,全面增强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坚决破除束缚科技创新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科技竞争优势。坚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坚持培育创新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使崇尚科学、追求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坚持科技开放合作造福人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为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人类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这些经验弥足珍贵,必须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习近平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学研究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集中涌现,引发链式变革。与此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虽然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原始创新能力还相对薄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顶尖科技人才不足,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党的二十大明确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中心任务。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我们要建成的科技强国,应当具有居于世界前列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支撑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整体跃升,增进人类福祉,推动全球发展。必须具备以下基本要素:一是拥有强大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持续产出重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二是拥有强大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有力支撑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三是拥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成为世界重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四是拥有强大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不断壮大国际顶尖科技人才队伍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五是拥有强大的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形成世界一流的创新生态和科研环境。习近平强调,现在距离实现建成科技强国目标只有11年时间了。我们要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只争朝夕、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把这一战略目标变为现实。第一,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加强战略规划、政策措施、重大任务、科研力量、资源平台、区域创新等方面的统筹,构建协同高效的决策指挥体系和组织实施体系,凝聚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要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各方面作用,调动产学研各环节的积极性,形成共促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工作格局。要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优化定位和布局,完善国家实验室体系,增强国家创新体系一体化能力。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国家战略需求,在若干重要领域实施科技战略部署,凝练实施一批新的重大科技项目,形成竞争优势,赢得战略主动。要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强化面向重大科学问题的协同攻关,同时鼓励自由探索,努力提出原创基础理论、掌握底层技术原理,筑牢科技创新根基和底座。第二,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融合的基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要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针对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科研仪器、核心种源等瓶颈制约,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为确保重要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安全可控提供科技支撑。要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要积极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的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要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龙头作用,鼓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要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面向产业需求共同凝练科技问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协同培养科技人才,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融合的途径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要依托我国产业基础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完善政策支持和市场服务,促进自主攻关产品推广应用和迭代升级,使更多科技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要做好科技金融这篇文章,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针对我国科技创新组织化协同化程度不高,科技资源分散、重复等问题,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统筹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完善区域科技创新布局,强化央地协同联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要改进科技计划管理,深化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改革,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提升科技创新投入效能。近年来,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有不少科研人员反映,各种非学术负担仍然较重。要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相结合,加快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分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要完善科技奖励、收入分配、成果赋权等激励制度,让更多优秀人才得到合理回报、释放创新活力。要持续整治滥发“帽子”、“牌子”之风,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潜心钻研,切实减少为报项目、发论文、评奖励、争资源而分心伤神。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构筑人才竞争优势。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要增强系统观念,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当前,我国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要坚持以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和质量。要把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要突出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他们充分信任、放手使用、精心引导、热忱关怀,促使更多青年拔尖人才脱颖而出。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构筑汇聚全球智慧资源的创新高地。人才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创新文化土壤的滋养。要持续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志存高远、爱国奉献、矢志创新。要加强科研诚信和作风学风建设,推动形成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第五,深入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科技开放合作。科技进步是世界性、时代性课题,唯有开放合作才是正道。国际环境越复杂,我们越要敞开胸怀、打开大门,统筹开放和安全,在开放合作中实现自立自强。要深入践行国际科技合作倡议,拓宽政府和民间交流合作渠道,发挥共建“一带一路”等平台作用,牵头组织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支持各国科研人员联合攻关。要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同世界各国携手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国际科技发展环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全球性挑战,让科技更好造福人类。习近平指出,建设科技强国,科技战线重任在肩、使命光荣!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自觉把学术追求融入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锐意进取、追求卓越,创造出无愧时代、不负人民的新业绩!建设科技强国,是全党全国的共同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科学管理,全力做好服务保障。各级领导干部要重视学习科技新知识,增强领导和推动科技工作的本领。把我国建设成为科技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之殚精竭虑、不懈奋斗。现在,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我们要树立雄心壮志,鼓足干劲、发愤图强、团结奋斗,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此次大会表彰了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250个项目和12名科技专家,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49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8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2项,其中一等奖8项、二等奖54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39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16项、二等奖120项;授予10名外国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这次大会的召开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件大事,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在全国各界产生了强烈反响,鼓舞科技工作者们砥砺前行、锐意进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再次强调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型举国体制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是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制度基础。这一体制,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很好地结合起来,通过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发力,推动人才、资源向重大项目攻关任务聚焦,对于推动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实现新跨越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在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类脑芯片等前沿方向,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在深空、深海、深地留下更多中国印记,“天宫”“神舟”“嫦娥”“天问”等重大成果振奋民族精神,高性能装备智能机器人、激光制造等技术推动“中国制造”迈向更高水平,国产大飞机C919、国产大型邮轮、外贸“新三样”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名片。这些科技创新成就,无不彰显新型举国体制的磅礴伟力。新型举国体制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制度保障和核心抓手。目前,我国科技创新正处于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的关键时期,更加需要发挥好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加强战略规划、政策措施、重大任务、科研力量、资源平台、区域创新等方面的统筹,不断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要进一步推进政、产、学、研、资等多元主体全面参与的融通创新,建立多部门、多层级、多方协同的创新生态,构建有效的科技创新组织模式,把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金融机构、平台等创新主体的力量整合起来,在制度与市场双轮驱动下全面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能动性;要加快布局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牵引的全域创新,全面提升科技创新的体系化能力,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通过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和关键产品的突围,带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全面升级,实现科技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进行资源配置,不断提高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积极探索国家统筹能力和市场微观活力相协调的资源配置模式,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需求引导创新资源有效配置,推动更多优质资源向战略性、关键性领域集聚。使命在肩,道路在前。广大科技工作者和产学研界同仁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为指引,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增强创新自信、紧抓创新机遇、破解创新难题,在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上笃定前行,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奔向科技强国伟大征程!

07.242024
致力设计创新 服务国家发展 ——记清华大学设计学科带头人赵超教授

工业设计作为一门交叉学科,通过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创新,将工程技术、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进行交叉整合,是创造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的重要载体;是创新链的起点、价值链的源头;是形成新质生产力,支持制造业企业向专业化、产业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重要学科。赵超在工业设计领域的教学、科研、产业实践领域耕耘多年,对设计驱动创新的本质、设计教育的社会责任,以及人工智能时代设计的发展方向有诸多思考与实践,取得了卓著成就并屡获殊荣。赵超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安踏运动时尚联合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健康医疗产业创新设计研究所所长,是清华工业设计学科带头人、国家生物芯片工程研究中心首席设计官、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带头人,还任教育部设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政协北京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委员。他紧密结合国际设计学科前沿发展趋势和中国社会发展现实需求,关注艺术与科学交叉融合的设计创新理论方法与实践范式构建,近年来聚焦在工业设计、体验设计、健康医疗产品与服务设计、适老化设计、包容性设计、可持续轨道交通系统设计、社会创新等领域的研究、教学与产业实践,主张通过设计创新整合文化、技术、美学、商业等要素,实现设计的社会属性、人性化体验及可持续发展。作为负责人,赵超主持诸多国家部委和国内外大型企业的重要设计研究和转化项目,为包括中车集团、宝洁公司、联想集团、海信集团、博奥集团、美的集团、波音公司等在内的国内外重要企业进行产品创新设计与企业形象策划设计;已有数百件设计研究成果和设计作品实现了产业转化,帮助国内外诸多企业构建了设计驱动的创新发展模式,并获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他在国内外出版学术专著和作品集7部,在重要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或设计作品百余篇/件,学术论文被SCI、EI、CSSCI、CNKI等文库索引收录;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青年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优秀留学生、澳大利亚政府“澳中校友杰出成就奖”、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设计杰出人才、福布斯智能工业设计师Top10等;还当选国际最大的设计组织“国际设计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康复辅具协会创新设计专委会主任等;受聘北京国际设计周、重庆设计周、青岛设计周学术顾问。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帝国理工设计工程学院创始院长Peter Childs教授认为,赵超是“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设计领域杰出学者,有力地推动了世界设计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 产业实践,推动健康医疗产品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世界设计发达国家大力推动面向健康产业的设计学科建设,“健康设计(Healthcare Design)”正在成为国际设计学科的前沿发展方向,并将驱动健康医疗这一巨大产业的创新发展,是实现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健康设计领域涉及工业设计、服务设计、老龄化设计、交互设计,以及生物医学、人工智能、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对应对公共卫生危机和老龄化社会挑战、建设全民可持续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人民生活福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近年来,赵超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围绕健康设计推动民族企业的产业创新,在理论研究、产业转化、平台创新等领域的学术研究实践成果斐然,获得国内外广泛的学术关注和产业应用。面向设计学交叉学科建设,创建国内设计学科首个“健康设计研究平台”。赵超在国内设计学科中率先探索设计学与健康产业深度融合,依托清华大学综合学科平台,创建了中国设计学科首个“健康医疗产业创新设计研究所”,打造健康医疗产品/服务系统设计的交叉创新研究平台,探索新型设计学的学术体系建设路径。作为研究所创始所长,赵超力邀吴孟超院士、程京院士等医学领军专家加盟,组建了一支高水平的跨学科研究团队,致力于健康医疗产品、服务、环境创新设计的研究与成果转化。该平台面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提升医疗健康领域的产品服务系统的创新水平、改善人们的就医体验、构建大众的健康生活质量为目标,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健康设计理论研究与产业实践,为健康产业创新应用和前沿设计学科建设贡献知识体系,指导设计成果的产业转化和健康设计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赵超带领团队基于新型诊疗技术和叙事循证理论,构建了五个层面的“健康设计”研究维度:医院建筑环境转换设计、产品和服务转换设计、公共卫生危机转换设计、医疗组织转换设计、社会转换设计。通过人性化的设计实践颠覆现有健康医疗体系,重构人们的就医体验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面向公共卫生危机和奥运赛事,“健康设计”服务国家重大需求。 赵超带领团队积极应对新冠疫情危机,借助基因测序、细胞治疗等前沿生物技术,针对突发性的新冠疫情危机,设计研发出全球首个快速准确诊断新冠病毒的芯片产品系统,包括“面向新冠肺炎及六项呼吸道病毒核酸检测产品”“新冠病毒家用核酸检测盒”“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移动实验室”“国家重大疫情监测天网”等一系列产品,在火神山医院等全国各地广泛应用,为抗击疫情做出重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该成果,鼓励产品创新服务健康中国战略,被《新闻联播》多次报道,获得“中国好设计金奖”等多项设计大奖。赵超将主动健康设计和包容性设计研究导入北京冬奥会,助力打造人本、科技、绿色的冬奥赛事。他与安踏集团共建了“清华-安踏运动时尚研究中心”,通过设计学、材料学、运动医学等领域的跨学科研究,推动中国运动产业的全球引领性创新发展。该中心的研究成果被成功应用到北京冬奥会和杭州亚运会17个品类的运动装备中,获得国际奥委会和亚奥理事会的高度赞扬。赵超通过包容性设计研究,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交通保障系统打造人性化和无障碍的产品服务体验。他带领团队完成科技部科技冬奥重点专项“机场智能无障碍服务保障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课题;作为中车集团和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的设计顾问,他设计了冬奥会京张高速列车的无障碍解决方案,构建兼具人性化体验、奥运体育精神、中国文化特征的中国高铁形象,向世界讲述中国轨道交通创新设计高质量发展的故事。面向老龄社会和人性化医患体验,探索“健康设计”理论方法和实践路径。面向老龄社会挑战,赵超构建了主动健康和适老化设计理论模型,探索老年人的医、食、住、行等新的需求场景,设计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行、老有所乐等一系列养老产品服务系统,深度融合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构建智慧健康养老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打造设计驱动的预防、医疗、康养、护理相衔接的全生命周期养老智慧健康服务体系,服务健康中国战略,获多项设计奖项表彰,相关成果被德国出版机构作为英文专著出版,获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赵超的“适老化研发产业体系建设的提案”获民政局、卫健委等多部门批示采纳,资政适老化政策的规划制定,被北京市政协评为优秀提案。赵超将询证医学与叙事设计有机结合,构建了“叙事询证健康设计”理论体系,为医患沟通、患者参与、全人医疗、多学科协同等医学理念的人性化临床设计实践提供理论框架。他为吴孟超院士的细胞治疗医院提供系统化的医患体验设计方案,打破传统医院的科室布局,导入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医院寻路导示系统。医院通过“免疫治疗+叙事体验”的创新诊疗特色,实施个性化精准治疗。设计方案突出绿色生态和艺术治疗的叙事循证理念,彰显吴孟超院士“让细胞改变生命长度和丰度”的建院宗旨。吴孟超肿瘤医院的设计获得六十余位诺贝尔奖得主的赞誉,成为医院服务系统设计与免疫细胞治疗深度融合的创新范例。面向生物科技应用和人民美好生活,推动设计成果的产业转化。 赵超作为博奥生物/国家生物芯片工程研究中心的首席设计官,为集成医疗和个体化诊疗领域开发创新产品和服务系统,设计出生物芯片相关仪器设备和服务界面等众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打造中国生物芯片前沿健康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赵超设计的生物科技产品成功实现产业转化,出口北美、欧洲、亚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造了6亿元的产值,获得红点设计奖等众多奖项表彰。博奥生物因此被美国《财富》杂志和《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具设计创新力和发展前景的生物技术公司,是中国第一家进入世界水平的生物科技企业。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对博奥生物的创新设计成果给予高度评价。澳大利亚商贸委员会主管Stevenson Perks认为,赵超的上述设计成就“正在将中国创造变成现实”。 教学改革,培养跨学科与跨文化的设计领军人才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赵超一直在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设计创新教育体制,以培养更多面向未来的设计人才。探索和培养面向未来的复合型创新设计领导者。赵超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推动跨学科和跨文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探索设计学科交叉创新的课程体系建设。他创建多项教学项目,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设计领军人才:主持创建了面向清华工程、科学、人文等多学科的“工业设计本科二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整合艺术设计和生物工程,与清华医学院共同创建清华首批荣誉通识课程“转化医学领军人才培养课程”;与清华长庚医院和临床医学院共建“医学与人类文明的进步”交叉人才培养项目,培养跨学科卓越医师;主持创建“创意设计思维证书项目”,培养不同专业的研究生拥有创新思维意识和设计评价能力;积极推进“工业设计工程硕士项目”新型培养模式建设,培养的学生在国内外各大企业中担任创新设计主管;主持与材料学院共建“材料与设计创新本科辅修专业课程”,培养不同行业从事产品设计的卓越工程师;建设“清华与米兰理工硕士双学位项目”,发挥设计学与不同学科和文化间的交叉协同创新作用。在上述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中,一个典型案例是:赵超作为第一完成人,主持创建的“全球创新设计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与世界设计学排名第一的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和帝国理工学院合作培养跨学科与跨文化的复合型创新设计领导者。他主导构建了新型交叉创新设计全英文课程群,通过项目制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在不同文化语境中探索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设计能力、解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面向智能制造和产业升级的设计能力。中外学生从中不仅体验了中国特有的文化,也深度学习了中国社会和产业的发展。该项目已培养了20多个国家的120余名学生,他们在跨国公司、政府部门、NGO组织担任国际化企业家、创意总监、设计战略领导者等重要的职位。该项目受到国内外设计学科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成为国际设计学科人才培养的新范式,已被日本、新加坡、美国、香港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知名设计院校引进效仿。该项目有效构建了中国设计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探索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设计创新路径和国际协作网络,为世界设计学科新的发展范式贡献中国智慧,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北京市教学成果特等奖。目前赵超还受聘担任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香港知专设计学院、上海大学、西安美术学院等院校的客座教授,促进设计教学的国内外交流合作。搭建国际化的设计教学科研平台和学术生态系统。赵超一直致力于与世界高水平研究和教学团队合作,搭建国际化前沿设计研究平台。他与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推动“社会设计平台”的建设,聚焦健康可持续设计的研究与推广;与悉尼科技大学共建“国际未来老龄化实验室”,致力全球适老化设计研究;与昆士兰科技大学共建“人与系统设计研究联合实验室”,关注人性化体验设计研究。他主持创建了清华青岛艺术与科学创新研究院,充分发挥清华综合学科优势、区位产业优势,借助艺术与科学融合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人才培养、创业服务、艺术与文化交流传播等校地合作方式,致力于建设国际一流的培养、研发、孵化研究基地。他推动建立了产业实习基地、元宇宙研发中心、未来时尚研发中心、工业设计中心、艺术衍生品研发中心、游艇设计研发中心、大学生设计双创基地、创意产业赋能中心等20多个产教融合实验室,构建了产学研协同设计研究转化平台的新范式,为设计学科的未来发展奠定交叉创新的学科体系。上述国际化教学科研平台的建设,为设计学科的前沿发展、学术研究的跨领域和跨文化协作、学生全球胜任力的培养构建了重要的国际化学术生态系统,全力打造设计学的全球话语体系。总之,通过多年的设计领域的教学、科研、产业实践,赵超对设计学科在当下技术时代发展过程中所负有的社会责任和使命,以及在应对社会危机中所特有的技术整合优势和创新方法,有了更为深刻的反思。他说:“在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面前,设计作为整合技术、服务民生的重要学科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必须担当起应有的使命。”

07.232024
百舸争流千帆竞 奋楫前行勇者先 —— 北京市海淀区以人工智能占先发展当好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07.222024
坚持创新引领 共谋绿色未来 ——第十四届全国隧道及地下空间运营安全与节能环保科技论坛暨2024年地下空间科技论坛在贵州遵义成功举办

    

07.102024
“低空经济: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青年科学家沙龙在京举办

7月8日,第二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北京学术周期间,由中国通信学会承办的“低空经济: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青年科学家沙龙在北京举办。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30余名青年科技工作者现场参加交流研讨。中国通信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巍参加沙龙活动并致辞。沙龙执行主席、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周福辉主持主旨报告环节。东南大学曾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贾子晔分别就“无人机空地协同通信与感知理论方法”“时不变与时变低空多径信道估计技术”“低空智联网鲁棒智能组网与覆盖技术”等议题作报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宇萌主持对话环节。4位对话专家从低空经济国内外发展态势、面临的关键技术瓶颈、政策配套布局、产学研深度合作等内容展开讨论。两位青年企业家代表从产业角度分析了低空经济在实际应用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沙龙活动前,与会青年科技工作者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地考察调研了低空智联网的建设进展和最新成果,深入了解低空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07.092024
第十九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在北京举办

2024年7月9日,第十九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在北京举办。论坛以“平台支撑、集约发展——让更多一流期刊脱颖而出”为主题。在主旨报告环节,《镁合金学报(英文)》主编、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复生,《纳米研究(英文版)》副主编、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王训,科技部新质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邢怀滨,《力学学报(英文版)》副主编、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冯西桥,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彭斌,分别围绕依托优势学科打造自主名刊、一流期刊回归自主平台、科技期刊助力科技强国建设、打造全国学会期刊集群,以及科技期刊出版产业升级等议题作报告,并就如何加快提升我国科技期刊影响力和自主办刊能力,让更多高水平论文在我国期刊发表,让更多高水平期刊在我国自主平台出版,和与会代表交流。论坛下设“建设一流科技期刊出版集团”“AI环境下的科技期刊出版范式重构”“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策略研讨”“期刊集群多样化发展探索”等4个专题论坛。来自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有科出版公司、中国激光杂志社、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上海交通大学等20多个相关机构的专家作专题报告。本届论坛得到中国期刊协会等7家国内机构的共同支持。中宣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卓越行动计划联合实施部门等相关单位参会。

07.052024
中国科协主席与大学生见面会在广西南宁举行

2024年7月3日,中国科协主席与大学生见面会在广西南宁举行。中国科协主席万钢与来自广西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北部湾大学等高校的优秀学子代表进行面对面交流。中国科协主席与大学生见面会是中国科协年会的传统项目。在2024年的见面会上,万钢围绕如何应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怎样在挫折中保持对科研的热情、如何提升自身科研能力、如何在新形势下自主创业等问题与大学生进行了交流,并结合自身在成长、求学、工作等方面的人生经历,给予大家悉心指导和亲切鼓励。在谈到当下人工智能发展及如何应对时,万钢表示,人工智能作为新兴基础科学和关键技术,正全面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各领域,未来人工智能将呈现通用与专用智能融合、数字与实体空间深度融合的特点。他提到,我国自2017年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以来,始终注重人工智能在实体经济中的应用,推动小模型与大模型相辅相成,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此外,大模型的开源平台和社区建设为创新创业提供了新机遇,促进了知识共享与技术进步。在展望了人工智能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推动人类社会迈向更高水平的发展前景后,万钢鼓励青年学生积极应对变化,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贡献力量:“希望大家能够在新时代,在科技革命带动产业变革的过程当中,能够跑赢人工智能,成为未来发展的主人。”针对大学生提出的如何面对实验过程中的挫折、保持对科研的热情等问题,万钢结合自己做科研的经历,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他强调要正确认识挫折,视之为成长必经之路;第二,要开放心态,积极交流挫折经历,通过集思广益找到解决方案;第三,他提醒取得成绩后要科学检讨,通过反思走过的弯路来总结教训和经验,并在成绩面前保持谦虚谨慎,由此推动自身进步。而当一位医学生提问如何提升自身科研能力和服务人民生命健康的能力时,万钢则建议,在掌握医学知识、提升医学能力之外,还要提升自己的社会能力,包括对社会心理的学习能力。他这样勉励对方:“将来你作为医生,在关照患者的身体,进行治疗的同时,也要注意他的生存环境,要鼓励他们多交流、多沟通,这样我们这个社会才会更融洽,他也可以更快地恢复健康。”关于师范院校学生提出的如何在“双减”教育背景下做好科学教育问题,万钢谈到了自己对双减政策的理解,他指出,双减政策旨在减轻学生同质化学习负担,为个性化成长腾出空间。在此基础上,万钢提出了“加法”策略,即增加自然科学知识教育,鼓励学生走出教室、亲近自然,通过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培养探索精神、提升身体素质;同时,他提倡加强学生间的互动交流与社会实践,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自然,实现更加全面的发展。在回答中医药大学学生提出的如何继承和弘扬民族医药文化时,万钢以中医药在疫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屠呦呦用“乙醚提取法”提取出青蒿素、澳门科技大学利用“钠离子通道”解释中医药问题为例,强调了中医药的独特贡献与科学价值。他指出,作为世界医药的组成部分,中医药的发展也需要现代化,“过去我们没有现代的手段,很难定量,而现在我们的中医院有了现代的手段,可以找出更多更有效的方法,就像屠呦呦先生攻克青蒿素一样,在定量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发展。我相信中医药和西医结合,会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更强大的能力,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健康。”对于农学专业学生提出的如何适应社会新时代农业产业迅猛发展,万钢认为,未来的农业将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领域。他强调,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业现代化正加速发展,新农人群体如北京的大学生投身农村,通过设施农业、科学种植及精准销售走出的乡村振兴之路,绘就了现代农业的广阔前景。万钢指出,农学专业学生需掌握现代科技,创新育种、培育与销售渠道,满足市场对多样化农产品的需求。同时,面对农村组织形式的革新,学生还需勇于创业创新,探索新型种植、销售与服务模式,以科技赋能农业,助力乡村振兴,责任重大且意义深远。针对当前大学生关心的如何在新形势下自主创业的问题,万钢认为关键在于两点:“第一是要找准题目、找准方向,第二是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他以文化艺术领域举例,强调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是重要途径。他鼓励大学生们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贴近观众需求,结合现代审美,利用现代科技如人工智能、元宇宙等丰富表现形式,打造具有分众化精品与大众化欢迎的作品,同时利用好宣传媒介,在创作文化艺术精品的同时也努力弘扬和传播我们的民族文化。

07.042024
聚焦重大科技与产业需求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政领导与院士专家座谈会召开

7月2日,第二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广西壮族自治区党政领导与院士专家座谈会在南宁召开。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宁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贺军科出席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蓝天立主持会议。自治区有关领导出席会议。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来自全国学会的彭寿、罗锡文、赵中伟、季维智、高从堦、蒋兴伟、李克强、吴义强、张宏科、李平、王宏广等11位院士专家牵头,聚焦硅砂资源利用、农业机械、有色金属、生物医学、海洋养殖、汽车制造、林业、中越信息产业合作、平陆运河、生物经济等广西10个方面重大科技与产业需求,开展调研并形成高水平调研成果。座谈会上,院士专家围绕上述10个领域调研成果进行了交流,对广西产业发展的堵点、难点、痛点把脉问诊、出谋划策。前期10个调研课题组、200余位行业专家深入300余家科研院所、高校、科技企业等实地调研交流,覆盖全区14个设区市。万钢高度肯定了院士专家服务广西的课题调研成果,并充分认可近年来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科技创新取得的成就。广西把科技创新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深化教育科技人才改革,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为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动力。他强调,中国科协要与广西深化合作,打造高端科技创新智库,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广西高质量发展导入科技力量和创新动能,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文化深度融合,促进广西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高质量发展插上更加强健的科技翅膀。刘宁对院士专家的调研成果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院士专家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契合广西发展实际,为广西创新发展提供动力引领。他表示,衷心希望中国科协和各位院士、专家一如既往地关心广西、支持广西,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人才培养引进等方面,继续给予大力支持,助力广西增强科技创新动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国科协有关部门、直属单位负责同志,承担调研课题的全国学会专家,各设区市党委或政府负责同志,广西壮族自治区直属有关单位和中直驻桂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负责同志,参与调研的有关专家学者代表等近160人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