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09.122024
共赴盛会!2024青科会首次开放注册报名

汇聚天下英才,共创美好未来!作为一年一度的国际科技盛会,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将于11月15-17日在浙江省温州市开幕。2024青科会以“青年创新塑造新质生产力”为年度议题,设置1场全体大会,10余场分论坛和专题论坛以及1场青科嘉年华。9月12日,青科会首次开放注册报名,“青科粉”们有机会亲临现场,聆听各领域影响力青年科学家的真知灼见,触摸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对接全球的创新资源。本届大会在往届成功举办的基础上,内容设计和参会体验全面升级,呈现以下亮点:科学味:科技前沿深度触达过去五年,迈克尔·莱维特、哈特穆特·米歇尔、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等30多位诺奖、图灵奖获得者等世界顶尖科学家,钟南山、施一公、樊代明、颜宁等400多位中外院士和胡海岚、陈玲玲、陆朝阳等5600余名青年科学家、企业家、创投家代表参会。2024青科会更加突出“科学味、学术性”底色,充分体现前沿性。围绕“青年创新塑造新质生产力”年度议题,设置科技创新与青年领导力、人工智能与未来科技的融合、新能源革命与可持续发展、生命科学新前沿等方向的主旨报告,从科技前沿与未来趋势、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等四个维度,设置10余个分(专题)论坛,分享量子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脑与认知科学、新能源技术等方面的前沿科学技术。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和传播力的科学大咖已明确在大会作主旨报告,一批国际科技组织、全国学会、卓越期刊、青年科学家已明确与青科会合作,牵头召集相关论坛活动。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大会首次向多个前沿创新领域征集论文和摘要,并推出“青科会专刊”。通过专刊投稿的论文,可通过快速通道优先审稿,可免注册费参加青科会,受邀作口头报告或邀请报告,同时有机会参加青科会举办的各项展示交流活动。国际范:放眼全球广邀嘉宾2024青科会更大力度面向国际,从世界舞台角度去思考,更加突出“国际性”视野,放眼全球五大洲,尤其是科技发达国家,国际科学理事会三类会员观察员代表,中国-泛巴尔干地区天然产物与新药发现联盟,世界青年科学家联合会创始会员代表,欧洲有关高校、科研院所,“一带一路”国际科技组织、国外科技社团、有关高校、科研院所等均派出代表参会,美国、法国、塞尔维亚、匈牙利、比利时等欧美国家青年科学家已组团来华参会,国际参会人士预计超过30%。本届大会继续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办会,在继续深化与国际科学理事会、英国物理学会出版社、丹麦大学联盟的合作基础上,借助世界青年科学家联合会,拓展与联合会会员单位的互动交流,借助学术委员会外籍委员力量,进一步拓展海外科学家参与共同举办青科会活动。    继续开辟“第二阵地”,主动“走出去”,连续第三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欧洲专场活动,设置主旨演讲、大学创新论坛、女性科创论坛、原创与颠覆性技术论坛、青年创新项目展示等环节,吸引来自欧洲和中国的科学家、企业家和投资家参与。年轻派:活力青年英才聚会2024青科会参会目标群体从往年的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等国内外各类奖项获得者;各类国家级人才工程项目获得者等功成名就的青年科学家,进一步扩大范围,拓展到对学术交流更有需求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等早期科研工作者,青年参会群体达到70%以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奖代表、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代表、清华苏世民书院青年专家代表、香港青年科学家代表等将组团参会。本届大会从青年科学家的交流合作、职业发展、社交联谊等自身需求出发,秉持“让青年科学家更有获得感和体验感”的原则,首次举办青科嘉年华。汇集科学家、艺术家、开发者和创业者等,重点设置展示区、研讨区、社交区、公众开放区,同时,举办圆桌会、报告会、路演会等青年开放论坛,分享小而美的科技探索,举办科学咖啡馆、读书分享、音乐鉴赏、龙舟友谊赛等多种文体社交活动和文化艺术体验活动,展示年轻派的科技“创造力”,既让更多青年科学家和企业家唱主角,营造“青年因科学而团聚”的浓厚氛围。同时又为全体市民提供“玩味科学”的平台,打造更好体验、更好逛、更看得懂的嘉年华空间。届时,一批科技企业、一批可持续友好品牌商将亮相青科嘉年华,让市民沉浸式体验科技创造的全新生活和工作体验。注册报名时间截至北京时间11月10日24时,10月20日24时前注册可享受早鸟票优惠。

09.042024
赣州高新区: 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 点燃发展新引擎

赣州高新区是“中国稀金谷”核心区,也是赣州市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始建于2001年的赣县工业园,2013年获批省级高新区,2015年9月获国务院批复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自建立以来,赣州高新区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积极抢抓苏区振兴发展机遇,逐步成为赣州市乃至江西省的科技创新高地和经济增长极。构筑科研创新平台,发挥策源大脑动能。赣州高新区作为赣州市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近年来积极引进和培育高能级科创平台,以“两院五中心”为核心,构建了集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检测检验的科技创新全链条体系,深度赋能产业发展。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中国稀金新材料研究院、中国稀金谷电机及其应用产品检验平台、江西省稀有金属新材料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在赣州高新区集聚,实现了主导产业高水平科研、检测平台全覆盖,作为园区的策源大脑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近百项,累计参与标准修、制定11项,为全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赋能产业转型升级。赣州高新区聚焦稀土稀有金属新材料及应用首位产业集群发展,主攻稀土、钨、钴镍锂和智能装备制造四条产业链,做大做强稀土、钨、锂电新能源三大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目前,稀土新材料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在数字化、智能化浪潮的推动下,赣州高新区积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制造业生产体系数字化改造,引导华能、华茂、腾远、全标等龙头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及公共服务平台,培育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维服务、运营管理、安全保障等工业互联网应用。通过建设高标准技术市场服务体系、加强龙头企业扶持培育等措施,赣州高新区传统产业正焕发新生,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培育企业创新主体,科技成果不断涌现。2023 年,赣州高新区从要素保障、精准培育、部门协同等三方面入手,创新高企培育机制,多措并举推动更多企业创新发展,实现高企培育量质提。全年新增高企数40家,净增高企12家,列全市第 1,高企申报工作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截止目前,现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6家,力争用3年时间,在2026年突破100家。江西汉驱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国际领先的永磁电机优强企业,作为赣州高新区培育企业的典型代表,公司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研制出独有的损耗和温升抑制自主创新技术,大幅提升了永磁电机的精度和稳定性,填补了国内在高端运动控制领域的空白,为区内企业树立了标杆。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完善人才服务体系。赣州高新区坚持“高新事高兴办”,让企业来高新区办事高兴、开心、放心。扎实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拿地即开工、竣工即投产”“双容双承诺”“异地通办”“跨省通办”等改革。2023年11月,赣州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并与深圳高新区合作,设立“赣深通办”24小时自助服务区,让赣深交流合作更加深入。人才服务方面,设立驻外“双招双引”工作站,实现项目、人才、产业同步引进;出台人才政策15条等政策文件,构筑起系统性更强、含金量更高、覆盖面更宽、集成度更广的人才政策体系。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未来,赣州高新区将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只争朝夕、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书写赣州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09.042024
政产学研深度融合 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东北全面振兴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大会在沈阳举行

为从实践层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视察期间的重要讲话精神,2024年8月17日,在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中国运筹学会指导下,由中国运筹学会企业运筹学分会、东北大学联合主办,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承办,中国运筹学会智能工业数据解析与优化分会、中国运筹学会行为运筹与管理分会、东北大学辽宁省服务型制造研究院、四川大学全球校友创业家联合会、四川大学不确定决策实验室协办,以“政产学研深度融合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东北全面振兴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大会暨中国运筹学会企业运筹学分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在东北大学国际交流中心举行。辽宁省委副书记、沈阳市委书记王新伟,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校长冯夏庭,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柴天佑,沈阳市委常委、秘书长纪政,辽宁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国林,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王建华,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常务副会长、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原司长雷朝滋,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汪寿阳,清华大学教授宋士吉,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万国华,欧洲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讲席教授徐泽水,中国运筹学会理事长戴彧虹,成都市政协副主席、四川大学教授徐玖平,中国运筹学会企业运筹学分会理事长陈爱清,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大连理工大学教授胡祥培,天津大学教授何桢,等近500位政界领导、院士专家、知名学者、企业界人士出席会议。东北大学党委副书记、秦皇岛分校党委书记孙正林主持开幕式。开幕式前,王新伟与出席大会的代表座谈,介绍沈阳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思路举措,就强化务实合作交换意见。柴天佑、孙正林、王建华、刘积仁,以及北京东土科技公司董事长李平、四川川大科技产业集团总经理陈森、青岛三力本诺新材料公司董事长王晓光、中科摇橹船信息科技公司董事长郑道勤、国家成都GLP中心主任王莉等,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推进医工融合发展、建设新型工业操作系统等提出建议,表示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促进成果转化,拓展应用场景,助力沈阳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王新伟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任务并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沈阳战略机遇叠加、科创动能强劲、产业基础坚实、环境生态优渥。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按照省委要求,锚定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聚焦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着力构建科技创新策源、中试验证孵化转化、应用场景、金融赋能、人才保障、教育支撑为一体的创新体系,当好辽宁打造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新高地排头兵。他希望大家积极分享研究成果,为沈阳激活新动能、制胜新赛道建言献策;探索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创新主体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推动科技成果在沈阳转化和产业化;促进更多大项目好项目加快集聚,共同打造具有沈阳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沈阳将强化全方位服务,为大家创新创业提供有力支持。冯夏庭表示,东北大学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引领,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汇,努力在产业基础再造、重大装备创新、战略性资源保障、人工智能赋能、工业绿色发展等关键领域实现引领,加快形成人工智能、工业智能、新材料、新能源、深地深海深空、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新优势,着力提升拔尖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奋力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希望以此次会议为契机,为辽沈地区的招商引资、引智引才等搭建交流平台,提升辽沈地区的社会影响力。东北大学将进一步深化校地融合,努力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行业转型升级和辽沈振兴发展上展现更大担当作为。王建华在致辞中谈到,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作为一个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跨学科的资源整合型高层协同创新服务平台,一直致力于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搭建政府、产业、学术和研究机构间的桥梁和纽带,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新机制、新方法、新途径,促进政产学研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加快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服务。他强调,在当前形势下,政产学研深度融合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能够充分形成协同创新的强大合力。面对新兴技术挑战,要紧跟时代步伐,推动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协同作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东北全面振兴提供新动能。戴彧虹表示,运筹学作为一门跨世纪学科,以其优化的科学视角和方法论推动社会进步。中国运筹学会致力于该领域的研究、应用、人才培养,促进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支撑国家发展。企业运筹学分会自2005年成立后,致力于促进运筹学与企业管理的结合,展现其在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应用潜力。他说,运筹学在现代科技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期待通过本次年会加强政产学研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索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模式、新路径。陈爱清说,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核心动力,而政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是实现科技创新的关键路径。本次大会是从实践层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从行动层面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策部署的具体举措。他强调,要实施“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深化合作构建创新平台、以人才为本激发活力、责任担当服务国家发展、携手并进共创现代化建设新辉煌”的五大行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本次会议包括9个大会特邀报告、10个专题论坛和企业参观三个部分。大会报告环节邀请柴天佑、雷朝滋、刘积仁、汪寿阳、宋士吉、万国华、徐泽水、胡祥培、何桢等9位领导嘉宾和知名学者,聚焦“政产学研深度融合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主题,深入研讨前沿学术洞见、创新技术成果以及先进的管理智慧,共享知识盛宴,激发创新活力。柴天佑院士在题为《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工业智能系统》的报告中分析了工业自动化与信息化系统在工业革命中的作用,以及工业企业自动化与信息化系统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工业智能系统的内涵和实现工业智能系统面临的挑战难题,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复杂工业过程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工业智能系统的应用案例,展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解决工业智能系统的挑战难题提供的新途径。汪寿阳院士作题为《谈数字技术赋能东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五个问题》的报告,就数字技术赋能东北地区港口的腾飞升级、数字技术赋能东北地区现代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数字技术赋能东北地区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数字技术赋能东北地区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和数字技术如何赋能地区更高质量开发与合作等五个方面展开讨论。徐泽水院士作题为《数字经济转型与投资:发展趋势、资金挑战与信息优化》的报告,介绍了数字经济概况、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现状、投融资情况和应用现状、数字经济产业投融资市场发展重点、复杂信息处理技术对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等。雷朝滋司长在题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报告中,阐述了中央对科技创新的新要求,分析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指出我国坚持产学研深度合作道路的特殊重要意义及当代大学承担的产业发展使命责任,对今后一个时期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和高校成果转化提出建议意见。宋士吉教授在题为《大型钢铁生产多工序过程的分布鲁棒优化调度技术》的报告中提出了基于分布鲁棒优化技术的建模模型转化及混合智能高效求解算法。该方法显著降低了钢铁生产过程铁水总拖期时间、浇铸总流经时间和断浇风险、板坏拖期数量和轧制单元数,开发了基于鲁棒优化调度技术的决策支持系统软件,实现了与钢铁制造执行系统的嵌入式集成。刘积仁董事长作了题为《东软在实现产学研合作共同发展和创新突破的体会》的报告。他以东软的产学研合作经验为例,介绍了如何通过精准的方向选择、合理的利益分配和有效的成果激励,促进产学研各方的紧密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和创新突破。万国华教授作了题为《易腐库存加工管理》的报告。他以汽车动力电池制造为例,提出了易逝品库存控制策略新问题,着重考虑再处理后的库存易逝品与有限能力生产的新产品之间竞争,并根据模型特性设计了有效算法,获得最优库存控制策略,最后证实模型及算法能够有效解决有限能力生产、库存易逝品再处理调度分配问题。胡祥培教授在题为《机器人移动货架系统的运作优化方法研究》的报告中阐述了机器人移动货架系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剖析了其难点问题及复杂性、基于复杂网络理论、数据驱动的智能优化方法,提出机器人移动货架系统运作优化的求解思路、建立基于关联网络的货位分配与订单分批排序优化方法等,并给出了未来的研究工作设想。何桢教授作题为《精益六西格玛-理论与实践》的报告,介绍精益和六西格玛的发展及精益与六西格玛整合的基本逻辑,阐述了精益六西格玛与其他管理理念和方法(全面质量管理、零缺陷管理卓越绩效框架等)之间的关系,基于中国企业实施 20 多年来实施精益六西格玛的实践,给出了典型企业实施精益六西格玛的案例。专题论坛部分设有“东北辽宁全面振兴政产学研专题论坛”“东北辽宁全面振兴政产学研圆桌论坛”“教学实践与人才培养论坛”“高质量期刊主编论坛”4个特色论坛和“数据驱动的服务型制造运作管理”“新质生产力赋能的企业运营管理”“智慧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行为与服务运营管理”“运筹学与人工智能”“数据分析与运营管理”6个学术论坛,开展了60余场专题报告,数据分析与运营管理”等6个学术论坛,开展了60余场精彩报告,激发了学科交叉与融合的思考,促进理论与实践的交融,为推动产业创新和心是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实践指导。

09.042024
坚持创新引领 共谋绿色未来 ——第十四届全国隧道及地下空间运营安全与节能环保科技论坛 暨2024年地下空间科技论坛在贵州遵义成功举办

2024年7月16日至19日,在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的支持下,由同济大学和中国智慧基础设施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主办,中国建筑国际集团、中建国际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建国际投资(贵州)有限公司、中海建筑有限公司贵州分公司等承办的第十四届全国隧道及地下空间运营安全与节能环保科技论坛暨2024年地下空间科技论坛在贵州省遵义市成功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谢礼立,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绪红,中国工程院院士丁烈云,中国工程院院士朱合华,俄罗斯工程院院士阿纳托利·阿列克谢耶维奇·斯佩兰斯基,俄罗斯工程院院士亚历山大·奥夫琴尼科,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冯守中,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王建华,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秘书长李吉勤,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副秘书长程莹,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名誉理事长唐忠,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副秘书长常翔,天津大学副校长郑刚,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汪双杰,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院长凌建明,浙江工业大学党委书记蔡袁强,东南大学首席教授刘松玉,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矿产资源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易荣,同济大学教授、长江学者讲席教授张锋,上海市环境能源交易所副总经理陆冰清,汕头大学工学院院长沈水龙,同济大学教授、国际地下空间联合研究中心(ACUUS)副主席彭芳乐,重庆大学教授、重庆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刘新荣,内蒙古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张志耕,同济大学教授陈艾荣,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袁大军,军事科学院国防工程研究院研究员沈俊,中建国际投资(贵州)有限公司董事长殷大伟,中建国际投资(贵州)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关瑞士,贵州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石大为等嘉宾及代表近300人参加论坛。同济大学教授、中国智慧基础设施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执行秘书长闫治国主持会议。与会嘉宾聚焦“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与运维”,就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及应用经验进行学术交流。朱合华在致辞中表示,本次会议是为践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召开隧道及地下空间领域的一次“遵义会议”,会议围绕隧道及地下空间规划设计、安全运营、节能环保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与新装备主题,聚焦“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与运维”,共同交流探讨国内外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工程应用经验。王建华指出,智慧基础设施是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次大会聚焦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维,探讨与交流的学术内容紧密围绕工程实践问题,对于促进我国智慧基础设施产业的自主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中国智慧基础设施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在朱合华院士和冯守中院士及团队带领下,共同突破智慧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维、防灾等环节的技术瓶颈,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为提升我国绿色基础设施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绿色基础设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李吉勤表示,专家学者们齐聚一堂探讨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设计隧道与地下空间绿色低碳与节能环保、隧道与地下空间智能建造等专业领域的创新问题,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地下空间与隧道绿色化和智能化水平,提升我国隧道与地下空间绿色低碳建造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唐忠谈到,本届会议广邀顶级行业专家齐聚遵义,深入交流地下空间规划设计、智能建造、安全运营、智慧防灾、智能运维、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等前沿理论与技术的产业升级路径,有助于推动行业技术创新成果传播与共享,为我国地下空间事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殷大伟表示,本届论坛聚集了行业内最权威的院士、专家和学者,期待大家在交流研讨中碰撞出新的智慧火花,希望本次学术论坛能够为业内的专家学者提供一个聚焦隧道与地下空间技术、拓宽专业视野、探索学科建设、发掘优秀人才的机会。石大为在致辞中说,贵州是我国复杂地质环境的工程博物馆,贵州工程人将与全国地下工程界的同仁一道,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推进地下工程传统基建与新基建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努力实现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的行业发展目标,推动我国地下工程事业迈向新的高峰。论坛邀请了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2位俄罗斯工程院院士、1位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和11位嘉宾作特邀报告。谢礼立、周绪红、丁烈云、朱合华、阿纳托利·阿列克谢耶维奇·斯佩兰斯、亚历山大·奥夫琴尼科、冯守中等院士分别作了《现代公路病害诊断智能新设施》《桥梁结构智能建模与优化技术》《盾构并行工程施工智能控制》《数字化转型下低碳隧道工程技术》《土木建筑结构安全的人工智能检测技术》《高功效风电智能装备与技术》《公路隧道新质生产力建设创新技术》的特邀报告。郑刚、汪双杰、凌建明、蔡袁强、刘松玉、易荣、张锋、陆冰清、沈水龙、彭芳乐、关瑞士等单位领导分别作相关行业报告。科技论坛设置的隧道及地下空间运营安全与节能环保分论坛和地下空间分论坛开展了34场学术交流报告。期间,专家学者们围绕隧道及地下空间领域高质量发展面临的规划建设、安全运营、节能环保等问题与挑战,进行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激发了学术钻研热情,提升了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了行业科技发展。本次论坛还设置了两场研究生论坛,让青年学生学者们有机会进行学术交流与探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启迪创新思想,开拓创新视野,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培养良好的科研精神。隧道及地下空间运营安全与节能环保科技论坛学术委员会和地下空间科技论坛学术委员会分别召开了学术委员会会议,讨论了两个学术委员会一年来的工作成效,研讨了下一步的工作计划。论坛期间,与会代表深度参观考察了正习高速沙田隧道和仙源零碳收费站,亲身体验了绿色基础设施的魅力。仙源收费站是贵州首个零碳收费站,是正习高速获得全球首个高速公路ESG报告之后的又一次绿色示范实践,也是中国建筑国际集团落实“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在遵义这座历史红城的见证下,第十四届全国隧道及地下空间运营安全与节能环保科技论坛暨的举办,凝聚了行业共识,取得了卓越成效,为广大科技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极佳的学习交流机会,是一次共谋绿色未来的学术的盛宴。

09.042024
用原创大数据研发织就品牌未来 ——记品牌传播大数据研究专家胡陇琳

在新媒体时代,大数据让品牌传播变得“聪明”而“高效”。它像一个超级雷达,精准锁定目标客户;还能即时追踪效果,灵活调整策略。大数据研究专家们助力着品牌在纷繁市场中预判趋势,赢得先机,同时实现智慧传播,让每一分营销投入都事半功倍。在这条科研道路上,胡陇琳是其中的佼佼者。胡陇琳的学术之旅启航于中国人民大学。这座历史悠久的学府不仅赋予他大数据统计的扎实基础,更为他铺展了通往大数据研究领域的稳固桥梁。本科至硕士阶段的系统学习,让他洞悉数据深处的无限潜能,也为他日后在业界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石。胡陇琳致力于品牌传播大数据研究,在这个充满活力的科技平台上,胡陇琳研发了多个重要原创软著,深刻体现了他对大数据应用的独到见解和前瞻思维。其中一个标志性原创软著是“数据智能分析企业管理平台”。该平台运用先进的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技术,对企业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揭示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通过智能透析,企业能够发现潜在的市场机会、优化业务流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胡陇琳开发的数据智能分析模型,能够实时捕捉市场动态和消费者情绪变化,帮助企业精准定位品牌价值,优化营销策略。项目不仅显著提升了品牌的市场响应速度,还有效增强了用户体验,为应用企业创造了不菲的商业价值。胡陇琳始终认为,真正的个性化传播应当是“无声的对话”,让每个用户都能感受到品牌对他们独特需求的理解与尊重。另一个由他研发的创新项目“品牌大数据智能分析传播系统”,不仅提升了应用企业的品牌战略规划推广的精准度,还在创意设计与制作、影视拍摄等多元业务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助力,在数据分析和处理上展现出了卓越的性能,通过算法自动抓取并分析市场上的大量数据,为应用企业提供有关消费者行为、市场趋势、竞争对手动态等多维度的洞察。这些洞察为应用企业制定和调整品牌策略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使品牌传播更加精准有效,为企业赢得更广泛的市场认可。胡陇琳不仅是学者,更是一位实战派的领军人。他以数据为笔,勾勒出一个个创新的解决方案,推动着企业品牌传播的边界不断向前拓展,为整个行业树立起数据驱动决策的典范。繁冗工作之余,胡陇琳仍笔耕不辍。他深知,大数据远非简单的数字累积,它是解锁消费者心理与预测市场脉动的金钥匙。在他撰写的《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品牌新媒体传播策略研究》一文中,不仅深入分析了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品牌新媒体传播的优势与问题,还从“数据驱动精准定位”“个性化内容推荐”“建立危机管理机制”“跨渠道整合”“保证数据隐私安全”等多角度提出宝贵的对策,为企业指明了在复杂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的道路。而在《新媒体品牌传播效果评估的大数据分析:基于用户行为和反馈的研究》文章中,胡陇琳进一步展示了他的大数据分析前沿见解。在他看来,品牌传播的效果评估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曝光量和点击率,更重要的是深入分析用户的行为模式和反馈信息,以此来优化传播策略,实现长期的品牌价值增长。他倡导的这一理念,为行业提供了“通过数据驱动的精细化运营”全新视角,极大提升了传播效力,为他赢得好评如潮。胡陇琳深谙信息时代的快速变迁,坚持创新是驾驭大数据浪潮、引领行业未来的航标。而他,正以实际行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大数据时代新篇章。

08.222024
共育新质生产力 共享智能新未来 ——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在京举行

8月21日,备受瞩目的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北人亦创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尹力,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国际机器人联合会主席玛丽娜·比尔,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辛国斌,全国政协常委、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全国妇联副主席、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徐晓兰,世界机器人合作组织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乔红,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副总干事兼执行干事邹刺勇,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教授阿洛伊斯·克诺尔,欧洲机器人协会副主席尤哈·罗宁,IEEE RAS主席(2019)沃尔弗拉姆·伯加德出席开幕式并参加启动仪式。中国科协专职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孟庆海,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靳伟,北京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赵磊,中国电子学会理事会党委书记张峰,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英,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姜广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书记张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孔磊,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工委副书记、亦庄控股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军,首程控股董事局主席赵天旸以及国际组织、产业链上下游重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1000余位代表参加大会开幕式。徐晓兰在主持大会开幕式时,向与会各方对大会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她指出,2015年,习近平主席向首届世界机器人大会致贺信,为促进机器人技术产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十年来,世界机器人大会累计召开近200场论坛,邀请2246位专家做报告,吸引近140万人次参会、1249家企业参展,有力推动了机器人领域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已成为全球机器人领域的“创新引领盛会”“产业推动盛会”“国际合作盛会”。本届大会以“共育新质生产力,共享智能新未来”为主题,通过深入研讨、集中展示最新技术、最新产品、最新应用,为各方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辛国斌在致辞中表示,十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认真贯彻习近平主席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会同有关部门加大创新政策支持,推进生产服务模式变革,促使我国机器人产业“从小到大”,到今天已经成为全球机器人产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刚刚胜利闭幕的中国共产党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新征程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总动员、总部署,也为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大力开展机器人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完善“机器人+”应用体系,推动我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靳伟在致辞中表示,当前,机器人与新兴技术深度融合,自主性适用性大幅提升,应用边界不断拓展,成为全球先进制造业的新明珠。机器人是实现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先导性产业之一,2023年,北京机器人产业总收入超200亿元,企业数量超400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家、居全国首位。当前,机器人产业已进入新一轮变革机遇期,驱动人类社会加速进入智能时代。北京将坚持产品创新和场景示范双驱动、产业协同和生态优化共联动,全力打造全球机器人产业高地。玛丽娜·比尔代表国际机器人联合会致辞,对大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她说,近年来,中国在机器人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已经成为全球机器人第一大消费市场和生产大国,国际机器人联合会作为全球性的机器人行业组织,高度关注中国机器人的发展。她呼吁各国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强沟通与协作,共同推动机器人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动前沿技术与机器人深度融合,推进机器人技术在工业、医疗、服务、救援等领域更深入、更广泛地应用。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愿与中国电子学会携手,共同构建机器人领域全球开放合作的创新生态。阿洛伊斯·克诺尔作为连续十年参加世界机器人大会的国际嘉宾代表致辞。他说,2024年是他参加世界机器人大会的第十年。十年来,我见证了大会逐步成长为全球机器人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交流合作平台的全过程,深感荣幸和自豪。大会每年都吸引来自全球各地的顶尖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参与,有力促进了前沿技术的交流和产业合作的深化,既是展示机器人领域最新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的璀璨舞台,也是推动机器人领域创新发展与全球合作的最佳典范。希望世界各国的同仁们能够借助大会这一平台充分沟通,携手共进,共同书写机器人发展的美好篇章。世界机器人合作组织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乔红代表主办方发布《人形机器人十大趋势展望》,基于对当前技术、应用、生态的深度剖析与预测,从人形机器人专属部组件与材料、人工智能赋能人形机器人设计、人形机器人运动智能、人形机器人多模态大模型、人形机器人大规模数据集、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受人体结构和神经机制启发的人形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开源社区、人形机器人大工厂、人形机器人的道德伦理与安全性等十个方向对人形机器人进行前瞻性布局。开幕式上还举行了“机器人大世界”揭牌仪式。十年来,世界机器人大会为北京留下了一批机器人新技术、新产品,为了更好地传播机器人科技、普及机器人文化、启发技术创新、扩展产业应用,北京市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了机器人体验馆——“机器人大世界”。靳伟副市长和徐晓兰理事长共同为“机器人大世界”揭牌。      在启动仪式上,领导和嘉宾代表共同为大会揭幕,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正式开幕。2024年还有一位特殊嘉宾机器人“天工”参加启动仪式,并为启动仪式送上会徽。作为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的全国首个通用机器人母平台,“天工”的参与也见证着一个人机共生的智能时代正拉开序幕。开幕式后,与会领导参观了世界机器人博览会。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以“共育新质生产力,共享智能新未来”为主题,由中国电子学会、世界机器人合作组织主办,26家国际机构及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联合支持,首程控股有限公司、北京亦庄机器人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协办,同期还举办有2024世界机器人博览会和2024世界机器人大赛。论坛突出尖端引领与融通合作,3天主论坛和26场专题论坛聚焦前沿技术、产业动向和创新成果,深入研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带来的新趋势、新机遇。博览会突出技术创新与应用成效,169家企业600余件创新产品参展,其中首发新品60余款,27款人形机器人将集中亮相。大赛突出技能提升与人才培养,4大赛事共吸引十余个国家的7000余支队伍、13000余名选手现场竞技。此外,大会还将围绕政企对接、供需对接、投融资对接、产业链对接、产教对接等举办多场配套活动。

08.122024
多方赋能成果转化应用 打造生命科学领域“风向标” ——2024世界生命科学大会前瞻

8月10日,由海南大学、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共同主办的“2024世界生命科学大会”第三次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本次发布会就本届世界生命科学大会会议具体议程、亮点活动、服务细节等相关情况进行介绍。2024世界生命科学大会第三次新闻发布会现场 据悉,大会以“同一世界,共享健康”为主题,于10月19日-21日在海南博鳌举行。本次发布会由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副秘书长张永鹤主持,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23家学会代表、产业界代表、新闻媒体出席发布会,并通过世界生命科学大会线上会场“溯视会APP”同步直播。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主席杨维才,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秘书长王拥军对大会内容、筹备进展进行介绍,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院长王松灵,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秦川出席发布会并答记者问。 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副秘书长张永鹤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助力生命科学领域经济增长 自2016年起,世界生命科学大会已成功举办两届,在推动区域生物和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学术和产业转化资源与服务做出了贡献,已成为中国生命科学领域覆盖面广、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高层次国际学术盛会。大会在2024年有何创新举措?与往届又有何不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杨维才表示:“新质生产力不仅代表了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思维方式和组织模式的深刻变革。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本届大会我们结合一切新质力量,创办新的‘世界生命科学大会线上会议中心’,打造永不落幕的世界生命科学大会。”2024世界生命科学大会第三次新闻发布会现场 杨维才介绍,本届大会在探索生命科学领域新技术的基础上,增加了“科学成果展示”部分。“引进头部资金平台、头部媒体资源,辅助企业转型、确保生命科学领域企业投资的稳固性、赋能地方发展、助力地方生命科学领域经济增长,让社会中坚力量进入全新的生命科学时代,将每届世界生命科学大会打造成生命科学领域科技、投资、创新等方面的标杆。同时,要努力实现大会‘寻找生命科学新动向,就到世界生命科学大会’的目标定位。”他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主席杨维才 4位诺奖得主作主旨报告,超60位中外院士参会据介绍,大会共由五部分活动内容组成,包括43个主题分组报告、特色论坛、科普活动等。其中,开闭幕式和主旨报告将邀请生命科学领域10位中外著名学者做大会主旨报告,包括戴维·巴尔的摩、厄温·内尔、巴里·马歇尔、兰迪·谢克曼等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及陈志坚、李家洋、邵峰、骆清铭等科学家出席。本次大会预计参会的中外院士将超过60人。在新质科技成果展示部分,联合体秘书长王拥军特别介绍:“我们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同时结合当前全球生命科学的发展趋势,本届大会打破了传统的学术大会常规模式,启动新型的成果展示模式。届时,线下成果展示主题馆将在溯视会平台同步展示。”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秘书长王拥军 截至目前,已确认的成果展示有:再生医学成果展示、合成生物成果展示、脑科学成果展示、药食同源成果展示、抗衰老医学成果展示、双碳科技成果展示、海洋生物成果展示、人工智能成果展示、健康大脑成果展示、数字医疗成果展示、生物多样性成果展示等。 推动技术国际化应用、产业化进程,促进全球交流与合作而本次世界生命科学大会落地琼海,也为海南琼海带来了更多生命科学领域的新机遇。杨维才透露:本次大会将支持琼海生命科学“万泉河计划”的实施,目的就是充分利用联合体的专家和学术资源,助力海南省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推动海南自贸港生命科学产业建设。谈及项目国内头部投资企业加入世界大会将如何带动生命科学产业成果的转化等问题,杨维才表示,企业家与科学家、科研成果与市场之间缺乏沟通桥梁是社会存在的现实问题。一直以来,企业家在寻找科研项目上,无法做到专业专攻,导致市场上很多产品转化效果参差不齐;科学家层面则是在实验室中专注研究,好产品和科研成果因缺乏资金支持无法转化。这次世界生命科学大会就是为企业家、投资家和科学家、科研成果提供沟通的桥梁,通过成果展示馆展示最新的科技成果,企业家、投资者通过成果展示馆全方位了解项目的具体特色并结合市场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资金支持。在答记者问环节,王松灵透露将在大会上展示所在团队最新科研成果。“这不仅有助于加深国际同行对我们研究领域的了解,还将促进全球范围内的科学交流和合作,推动相关技术的国际化应用和产业化进程。”他表示,大会是一个可以高效、深入交流分享生命科学领域科研成果的权威平台,在世界生命科学大会上进行科研成果发布展示,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进一步交流发展与落实转化。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院长王松灵 秦川表示:“从大会主题可以看出,大会强调了生命科学在解决全球健康问题中的关键作用。”她向记者介绍,大会为全球生命科学领域专家提供了一个高层次的交流平台,使得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能够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创新,从而促进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进步。其次,大会致力于将生命科学与实际项目相结合,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提升人类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秦川 据悉,2024世界生命科学大会围绕生物学、医学、环境科学等领域,聚焦生命科学领域前沿进展、生物技术领域风向标及健康领域民众普遍关注的热点,开展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和最新成果展示。大会对促进生命科学与实际项目的结合,助力中国在生命科学领域的高质量发展与国际地位提升具有积极推动作用,从而进一步推动全球生命科学事业的繁荣与进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08.072024
2024年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科技创新奖申报通知

08.022024
中国科协海智青年科技志愿服务夏令营(深圳营)举行结营仪式

7月29日,中国科协海智青年科技志愿服务夏令营(深圳营)在深圳市举行结营仪式。中国科协常委、广东省科协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勇出席活动并讲话。中国科协国际合作部相关负责同志主持活动,深圳市科协相关负责同志出席活动并致辞。广东省科协相关负责同志、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中心相关同志出席活动。陈勇结合自身求学、工作经历鼓励营员们珍惜大好年华、不懈奋斗。他指出,夏令营期间,营员们参访中国顶尖科创企业,见证了中国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走访历史文化场所和城市展览馆,亲身感悟了传统文化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独特魅力;走进校园社区,积极投身公益志愿服务,弘扬社会正气、增进社会福祉。他希望,营员们通过夏令营的经历,能跨越文化、语言和学科差异,成为彼此在科学道路上同向而行、并肩前进的好伙伴,增进科技人文交流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随后,陈勇为各位营员颁发了科技志愿服务证书。结营仪式上,营员们结合在夏令营期间的见闻,踊跃分享感悟和收获。他们纷纷表示,本次夏令营不仅加深了他们对中国科技创新实力的认识、感悟到中国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还领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更通过志愿服务感受到奉献的意义和价值。 

07.302024
加速数智融合 推进医药健康产业创新发展 ——中国医药健康交叉创新大会暨中国医药健康数据应用协同创新平台成立大会在大同举行

2024年7月27日,在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指导下,中国医药健康交叉创新大会暨医药健康数据应用协同创新平台成立大会在山西省大同市举行。本次大会以“交叉创新、数智融合”为主题,汇聚中国工程院杨宝峰院士等百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医药健康领域专家、学者和行业领袖,共同探讨和分享医药健康数据应用与现代科技融合的最新进展。山西省大同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宋志燕女士在开幕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王建华谈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要统筹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医药大健康关系到提升国民健康水平、增进人民福祉。加强医药大健康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建立医药健康数据应用协同创新平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医药健康数据应用协同创新平台由医药机构、医药大健康行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政府关联部门等单位组成,致力于医药健康数据应用领域的协同创新,将为我国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创新发展贡献力量。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王建华 会议期间,杨宝峰院士、王建华会长,以及杭州师范大学药学院院长谢恬教授、福建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彭军教授、百川智能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王小川博士、医药健康数据应用协同创新平台副主席兼秘书长周建国、国药同煤(大同)医疗健康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盖建厂嘉宾共同上台,为医药健康数据应用协同创新平台揭牌。会上,平台与企业之间、平台企业与平台企业之间达成了战略合作。国药同煤(大同)医疗健康产业有限公司与医药健康数据应用协同创新平台,重庆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海诚医药集团与医药健康数据应用协同创新平台,分别在会上进行了战略合作签约。众多学术专家在会上作了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杨宝峰院士在题为《衰老与健康研究与思考》的精彩报告中,向与会嘉宾们介绍了人类衰老的机制与驱动因素、抗衰老新药的研究现状、抗衰老的新手段及问题与挑战,并提倡人类衰老是一个慢性持久的过程,抗衰老不可一蹴而就,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更重要!谢恬教授、彭军教授分别以《中西医结合“分子配伍”理论研发新药及治疗癌症新策略》《中西医结合防治高血压的学术思想传承与方药创新》为题作主旨发言。王小川博士则介绍了百川智能在AI医疗技术和应用上取得的新的进展,特别是医疗大模型和睡眠监测产品将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健康服务。这些议题为企业、医疗机构、高校围绕医药健康行业数据应用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产学研深度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新思路。此外,与会专家们还就医药健康领域的多个话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包括AI赋能医疗健康、医药数据库的表型组学结构特征、医学多模态多组数据智能融合模型及应用等。中国工程院院士、药理学家杨宝峰 杭州师范大学药学院名誉院长谢恬教授 福建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彭军教授 百川智能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王小川博士 此次大会不仅是医药健康学术界一次重要的交流盛会,更是医药健康与现代科技融合创新的一次重要合作契机。相信,随着中国医药健康数据应用协同创新平台的进一步发展,将促成更多的产学研合作成果落地,推动健康行业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