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03.062024
聚势引领 共建共创 ——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正式成立

2024年1月21日至22日,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成立大会暨中国全固态电池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郭守刚,科技部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司巡视员陈宏生,国务院国资委科创局副局长方磊,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徐继林,财政部经建司能源处副处长宋家益,国家发改委产业司吴卫,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南策文,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立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黄小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教授孙学良,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王建华,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副理事长王建新,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侯福深,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董事长万鑫铭,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弗迪电池首席技术官孙华军等领导嘉宾和院士专家,来自国轩高科、远景动力、长安汽车、北汽股份等企业的代表,以及清华、北大等高校的专家学者200余人参加会议。政产学研金各界领导嘉宾齐聚一堂,针对全固态电池领域的关键问题和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引领全固态电池技术与产业化发展。由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支持、欧阳明高院士牵头组织构建的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CASIP)在会上正式成立。在与会领导嘉宾的见证下,欧阳明高院士和王建华会长共同为平台进行了揭牌。 前瞻布局,推进产业融合新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动汽车和储能市场蓬勃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锂电池及固态电池领域主要技术来源国之一。如何研发高性能全 固态电池材料,加强产业链协同创新,推进科研成果商业转化,成为关键一环。陈清泰表示,十多年来,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一直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储能电池技术和产业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换言之,没有电池方面的领先地位就不可能有新能源汽车的领先地位。固态电池的突破带有很强的颠覆性,我国能否能够顺利闯过固态电池技术和量产的关口,这是确保我国实现汽车强国、保持全球领先地位的关键一战。固态电池具有跨多学科的特征,需要跨领域、跨学科、跨产业链的协同攻关合作才能产生实质性效果,协同合作是成功的关键。期盼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能够发挥协同创新引领作用,为我国动力电池产业的持续保持国际竞争力发挥支撑作用。苗圩谈到,到2025年或2026年,新能源汽车在新车销量中将超过一半,达一半以上。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要将行业各个方面组织到一起分工协作,利用好新能源汽车大市场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争取早日实现全固态电池的产业化。欧阳明高院士讲述了中国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的辉煌成就与面临挑战。他指出,我国需要跨越创新周期,迎接国际新一轮电池技术竞争。在全球范围内,现阶段固态电池主要以全固态电池为主导。我国固态电池技术路线呈现多元化特点,以固液混合为主要特点。从全行业看,我们既要发展渐近性的半固态技术路线,又要防范激进型全固态技术路线带来的颠覆性风险。中国全固态电池的研发目前认知还需统一,需要联合建立协同创新平台,协调产学研各界,聚集力量,共同突破全固态电池产业化关键技术。陈立泉院士指出,全固态电池发展前景广阔,但是还有许多问题没有完全解决。要提升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倍率性能和循环寿命,不仅要关注全固态锂电池的基础科学问题,如新型电解质材料、界面改性和电池失效的机制,同时也要重视全固态电池的关键技术问题,如电解质的批量生产制备技术、大面积固态电解质薄膜连续制备技术、全固态电池一体化制备技术。王建华谈到,当前,全固态电池技术已成为新一代高能量密度电池的发展趋势。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致力于全固态电池的科研服务、基础研发、产业协作,将强化固态电池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加速固态电池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希望平台能够有效整合行业内各方资源,积极搭建学术交流、技术攻关合作平台,坚持问题导向和应用牵引,从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凝练科学问题,积极探索全固态电池的科研与产业化的创新发展,为科技强国建设做出积极贡献。郭守刚指出,以全固态电池为代表的新一代动力电池成为全球动力电池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急需产学研各方、上下游企业通力合作,以创新联合体、创新联盟等形式研究突破。他提出,要一体化布局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补齐支撑技术和共性平台发展的短板,持续提升基础支撑能力,持续优化应用环境,持续构建和谐共生的产业生态,加速全固态电池产业化应用。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成立,可谓恰逢其时。期待平台充分发挥带动作用,积极引导和组织相关企业和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推动全固态电池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应用,为全固态电池产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工信部愿与各方一起,汇聚资源、通力协作,共促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徐继林表示,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搭建了固态电池技术产业发展的交流平台,有利于凝聚行业力量,推动固态电池技术创新研发应用。希望大家以本次会议为契机,强化产学研交流融合,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不断促进新型储能技术进步,为实现“双碳”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凝聚发展共识,集结顶尖力量作为下一代动力电池的重要技术路线,全固态电池产业亟需产学研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揭牌仪式后,举行了平台工作会议。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管理办法》和《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组织架构》。同时,平台成员聚焦全固态电池产业政策、技术和产业发展。重点就如何搭建学术交流、技术协同攻关的合作平台;组织研究全固态电池发展战略、技术路线及产业政策;推动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机制等核心问题进行深入讨论。未来,平台将紧贴国家社会发展战略需求,加快推动固态电池技术产业化进程,提升我国新能源发展的竞争力和创新力,成为输出创新力量的高能平台。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成立大会的召开,预示着我国全固态电池产业研发步伐的加快成为必然趋势。政产学研金各界将团结一心,跨越创新周期,迎接国际新一轮电池技术竞争周期,以实现全固态电池领域的突破与发展。

03.062024
促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助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盛隆电气•第四届盛博会在北京举行

1月18日,由盛隆电气集团•盛创院主办的第四届盛博会在北京国家科技传播中心隆重举行。来自国内外政产学研各领域的领导嘉宾及相关行业专家代表齐聚一堂,共话电气技术创新,助力行业创新发展。盛隆电气是中国电气行业的一张名片,是智能电网及智慧能源管理领域的领先企业,在北京和武汉设立双总部。据介绍,盛博会自2017年举办以来,逐渐成为中国电气领域“政产学研用”合作交流的年度盛会,集新技术、新产品展示与交易,高峰论坛,学术交流,合作洽谈于一体,汇聚行业智慧、社会智慧,成为电气行业新技术、新产品趋势的风向标。 新产品新技术,引领智能用电新赛道本届盛博会上,盛隆电气推出的最新研发的两项智能新技术得到行业和专家广泛关注——第四代智能品牌柜iPanel 4.0和智慧物联网系统iDrip 5.0。2016年,盛隆电气在市场首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Panel智能品牌柜,拥有100余项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其关键智能化技术位于行业领先,推动相关国家标准的制定。盛隆电气持续进行核心系统的迭代升级,此次发布的iPanel 4.0为全新升级的智能主控系统,拥有更智能、更安全、更高效等特点,为用户提供更极智的体验。iDrip智慧物联网系统涵盖智慧电力、智慧能源、环境安防楼控、运维及物业管理等诸多方面,实现多个子系统集中于一个平台进行管理,让传统的黑匣子配用电系统有了“智慧大脑”,为用户提供完整的智能化系统解决方案。目前,iPanel和iDrip已成功应用于中共中央直属机关、比亚迪集团、海口美兰国际机场、福建东湖数字小镇、延崇高速以及缅甸时代广场、尼日尔女子学院等国内外重点项目。而基于iDrip 5.0开发的国家科技传播中心数字孪生平台,成功应用于本届盛博会举办地——国家科技传播中心,是盛隆电气打造的全国首个元宇宙智慧楼宇管理系统,实现首个AI智慧建筑,成为本次盛博会上的一大科技亮点。“国家科技传播中心是全国首个采用非传统BA项目的智能建筑,打造了一个多能互补的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并建设了一个运维的BIM,这在以前都没做过,”国家科技传播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请盛隆电气为该项目‘量身定制’了全国首个使用元宇宙技术的智慧楼宇管理系统。”通过使用BIM融合、VR、3D、传感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关键技术,国家科技传播中心数字孪生平台通过“神经网络”,拥有了主动学习的能力,让楼宇智慧高效地运行,从而实现节能增效。打开国家科技传播中心数字孪生平台,整栋建筑的实时情况一目了然。在同一个平台界面上,可以随时切换到BIM系统、智慧电力系统、综合能源管理系统、智慧消防系统、智慧安防系统、智慧楼控系统等多个管理系统,并进行相应的智能化操作。盛隆电气研发团队负责人、光谷电气副总裁张立辉介绍:“国家科技传播中心数字孪生平台的价值,是让一个静态的建筑变得有生命、有色彩,赋予其皮肤、骨骼、器官,使其拥有完善的感知系统、神经系统、动力系统、大脑系统,通过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守护它的出生、成长”。张立辉表示,iPanel与iDrip 相匹配,成为引领配用电行业从“功能化时代”向“智能化时代” 转型升级的标志性产品,实现了配用电行业从传统制造向科技深度和服务深度质的提升和转变。通过盛博会,分享行业最领先的技术、产品,为用户提供安全、高效、绿色的智慧能源管理解决方案,助力实现“双碳”目标,让一度电创造更多GDP,智能用电使幸福生活更幸福,智慧能源使美丽中国更美丽! 新平台新产业,构建政产学研用融合新模式盛博会现场举行了“中国智能配用电行业协同创新平台”“湖北省节能环保产业链链主企业”揭牌仪式。多年来,盛隆电气坚持走产业研一体化道路,在产学研合作工作中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在推进“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方面成效显著,相继被认定为湖北省用户端智能配电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国家级制造业“双创”平台,并获评“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企业”“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等荣誉。在此背景下,由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指导,盛隆电气联合行业领军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联合发起建立“中国智能配用电行业协同创新平台”,旨在促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推动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助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2023年,湖北省深入实施“链长+链主+链创”工作机制,将节能环保产业列为9条新兴特色产业链之一,研究制定《湖北省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聚焦节能环保产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强链、补链、延链,以“三链”机制推进新型工业化。在该行动方案中,盛隆电气被确定为湖北省高效节能产业链链主。借此次盛博会的契机,省政府为链主企业揭牌,支持链主企业,快速集聚优势资源,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在标准制定、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示范作用,牵头带动产业整体跃升。湖北省高效节能产业链链主、盛隆电气集团副董事长谢清伦表示,盛隆电气将积极发挥“链主”企业引领作用,以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双轮驱动,构建“政产学研用”融合新模式,重点建设以“科创中心”为主体的产业链上下游服务平台,与共“链”企业协同发展,壮大高效节能产业链,为湖北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制造强国高地贡献力量。 新基建新能源,共话中国工业发展新未来本届盛博会还开展中国新基建新能源协同创新发展论坛、国内国际项目合作分享等多项活动,聚焦新能源、智能用电、低碳发展、产业转型等当下热点,发表主题演讲,剖析行业趋势,共话中国工业发展新未来,同时吸引了电气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供应商及诸多专业观众,以商会友,共谋发展。来自中国科学院和俄罗斯工程院的外籍院士,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教授、行业专家及“一带一路”等国大使馆外交官等嘉宾莅临本届盛博会,共襄盛举,共话发展。还有施耐德、ABB、西门子、华为等国际知名企业,常熟开关、浙江正泰、德力西电气、苏州惠工云等众多行业合作伙伴参会,展示企业的新产品、新技术,分享成果,交流合作。盛博会自2017年在武汉首次举办以来,已成功举办三届。本次盛博会落地北京,是首次在湖北省外举办。“行业发展不是零和博弈。随着智能化新时代的到来,整个行业需要打破藩篱、畅所欲言,需要一个推动行业从竞争走向竞合,从粗放型到集约型转变的交流平台。这就是我们办盛博会的初衷。”盛隆电气相关负责人表示。

03.032024
以高质量技能人才供给 推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

问题: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强调“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源头在科技创新,落脚点在产业升级,关键因素在人才支撑。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高精尖缺”科技人才,还要有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就是要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更好适应市场需求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正如近年来出现的“新农人”一样,中国的就业人口中正在诞生“新职人”群体,他们是接受过高等教育,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专业经验技能,从事先进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居住在城镇的从业人员,预计规模达到 4 亿人。“新职人”群体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拥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专业经验技能的强大动力,对实现人生价值有更高的期待,认真研究这个新群体的特点和诉求,为“新职人”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提升服务,是帮助中国从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转型,拉动未来产业发展和形成新质生产的重要引擎。分析及建议:1.明确功能定位,健全“新职人”群体终身职业技能提升机制。一是要制定科学系统的职业技能终身培养及发展规划方案。人力资源主管部门联动产业主管部门,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发展趋势,做好高技能人才供需预测和培养规划,旨在促进技能人才不断学习,在技能提升中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二是推进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互补、线下教育与线上培训相融的职业培训模式广泛运用,探索通过面向社会的成人职业教育和培训长效机制,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劳动者的终身职业技能。2.强化政策引导,调动社会力量构建多元化职业技能培训载体。社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相对高校和职业院校具有专业程度高、灵活性大、培养与需求高度一致和与产业紧密合作的优势。鼓励并引导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开办职业技能培训,鼓励企业依法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优化相应的登记注册流程,让办学企业能够专心投入专业建设,构建以职业院校、技工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行业企业为主的多元培训载体,充分发挥企业职业技能培训主体作用和院校培训资源优势,健全职业技能培训共建共享机制,推动紧缺型人才培养与供给,提升社会对口就业水平和高质量技能人才供给。3.突出科技创新,打造现代化在线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新范式。人工智能技术为技能培训行业带来了更多的创新机会,促进了技能培训行业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落地。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职业技能培训行业可以实现更加个性、灵活、高效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精准的学习体验。同时,教师也能借助AI工具提升教学效果,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技能培训向更高水平发展。鼓励并引导培训机构和教师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和掌握AI技术,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教育素养,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和AI大模型的发展,不断探索创新,赋能技能培训行业实现变革式发展,可促进高质量技能人才培养效率和有效供给。

02.232024
打造产业发展人才支撑 多方探索产教融合新实践

日前召开的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持续抓好“两个先行先试”,深化科教融汇、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深化产教融合、以技术转移为纽带推动“四链”融合。业内人士指出,随着我国产业不断升级,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人才也在不断升级,需要通过校企联动发掘产业实际需求,培育更具备实践能力人才,为我国相关产业发展注入人才活力。在与小米联合搭建的实验室里,北京工业大学学生王奕达正在调试AIoT实验箱的代码,确保新加入的人脸识别能够顺利与智能门锁联动,不用钥匙,不用指纹就能开门。“在参加小米主办的AIoT开发平台创新挑战赛的过程中,让我学到了很多,特别是如何将知识落地,比如如何将人脸识别等新功能整合进物联网系统,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确保工作进度推进等等,这些对我未来的工作实践都很有帮助。”王奕达告诉记者。北京工业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赵艳提到,企业与高校联合举办技术大赛的初衷是为同学们提供更多实践实训实战机会,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也为企业输送更多具备实践能力的人才。“对于在大赛中表现出优秀的实践能力的学生,小米公司也会在招聘中予以倾斜。”类似北工大与小米这样的校企联合培养,正在为我国相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多人才支撑,也反映出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人才需求。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王建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工程教育规模大,培养了大批工程技术人才,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人才支撑。但是,中国工程人才依然短缺,根据《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估,2025年,在我国重点领域的制造业人才缺口将达到3000万。在人才缺口需求的带动下,部委、高校、地方都在积极探索产业人才培育实践。哈尔滨工业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党委副书记赵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学院围绕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等,与航天科技集团等20余家头部企业联合开展工程硕博士培养。“在就业供给侧,培养适应企业需求发展、具备较高职业技能和道德素质的新时代人才,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与需求的匹配度。”赵文说,“未来,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强产教融合,树立政校企协同意识,构筑‘产学研用创’全链条、融贯式、一体化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地方也在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培养实践,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多实践型人才。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袁靖宇提到,江苏积极加强多元协同,推进产教融合。“我们通过建立重大技术需求征集网络和对接解决机制,提炼产业急需解决的研究课题。2019年以来,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以及长三角的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65所高校已经与江苏省产业研究院联合培养研究生5761名。”教育部研究生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推动构建校企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共同选题、共享成果和师资互通、课程打通、平台融通、政策畅通的“四共”“四通”机制。“通过产教融合,企业可以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应用,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也为我国产业升级发展注入更强劲的人才活力。”王建华说。(记者 袁小康) 

02.062024
中央社会工作部召开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第二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总结会

2月5日,中央社会工作部召开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第二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总结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好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总结会议精神,总结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情况,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努力推进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各项工作高质量开展。中央第十六巡回指导组组长许又声出席会议并讲话,副组长贾育林到会指导。中央社会工作部部长吴汉圣作总结讲话,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央社会工作部纪检监察组组长刘钊、中央社会工作部副部长赵世堂出席会议,中央社会工作部副部长柳拯主持会议。会议指出,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中央社会工作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主题教育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对标对表党中央部署要求,充分借鉴运用第一批主题教育成功经验,推动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主题教育各项工作不断走深走实,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上取得积极成效,为加强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党的建设、推进深化改革和转型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要进一步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成效,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常态化制度化,抓好整改整治任务落实,强化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做好建章立制工作,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行业协会商会有效延伸。许又声同志在讲话中对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第二批主题教育取得的成效予以充分肯定,就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进一步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提出了明确要求。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以及15个巡回督导组全体成员,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党组织负责人等 500余人参加会议。

12.272023
深化产学研协同 推动建筑能碳双控 ——2023年第十届全国近零能耗与零碳建筑大会在烟台举行

2023年11月21日-22日,2023年第十届全国近零能耗与零碳建筑大会在山东烟台举办。会议由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指导,中国建筑节能协会超低能耗建筑分会、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烟台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联合主办,建科环能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烟台市黄渤海新区建设交通局、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协办。大会设置1场主论坛、10场专题高峰论坛,90位政产学研专家作主题发言,28个近零能耗建筑测评项目、16个“十四五”零碳建筑科技示范工程授牌,来自全国的880余位代表参会。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二级巡视员殷涛,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副会长倪江波,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副司长韩爱兴,住建部标定司主任何涛,国家节能中心副主任康艳兵,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节能协会超低能耗建筑分会理事长徐伟,烟台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孙玉荣等领导嘉宾出席开幕式。殷涛、徐伟分别致开幕辞。中国建筑节能协会超低能耗建筑分会秘书长、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张时聪研究员主持开幕式。倪江波提出,从业者要更加充分认识建筑领域节能降碳的重要性,加快推动建筑节能降碳工作,抓住“双碳”发展机遇,加快建筑用能结构调整,把建筑领域节能降碳作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实践中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倪江波和徐伟为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河北奥润顺达窗业有限公司、哈尔滨森鹰窗业股份有限公司、五方建筑科技集团、利坚美(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科尔建筑节能技术有限公司、路德绿建建筑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南京金星宇节能技术有限公司、河北三楷深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9家企业颁发“特别感谢”证书。2023年,共26个申报项目通过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科环能科技有限公司组织的近零能耗建筑测评。中国建筑节能协会近零能耗建筑测评办公室夏茂钟、中国超低能耗建筑分会副理事长、建学建筑与工程设计所有限公司于天赤总建筑师为15栋超低能耗建筑项目进行授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环能孙峙峰副院长、中国超低能耗建筑分会副理事长、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绿建院王昭院长为10栋近零能耗建筑进行授牌;倪江波副会长、徐伟理事长为1栋零能耗建筑进行授牌。2022年科技部立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零碳建筑控制指标及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经过示范工程征集、形式审查、专家会审等环节,根据国家标准《零碳建筑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相关要求,共有3项低碳建筑、6项近零碳建筑、7项零碳建筑纳入本次科技示范项目。低碳建筑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环能科技张时聪主任授牌,近零碳建筑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环能院于震副院长授牌,零碳建筑由倪江波副会长和徐伟理事长授牌。烟台市住建局副局长张帅主持“烟台市近零能耗与零碳建筑政策”发布仪式。推动烟台市近零能耗与零碳建筑产业发展。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陈曦主持综合论坛环节。六位行业顶尖专家在论坛上从政策剖析、行业动态、技术前沿等视角多维度纵论零碳建筑发展方向,为行业发展整理思路、激发新思考。国家节能中心副主任康艳兵作了题为《科学推动建筑低碳转型,助力实现国家双碳目标》的主旨演讲;中国建筑节能协会超低能耗建筑分会理事长徐伟讲述了《近零能耗与零碳建筑十年发展与展望》;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立民分享了《材料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建筑新时代》;哈尔滨森鹰窗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边书平分享了《节能降碳、十年同行--用窗户挡住气候变化》;建学建筑与工程设计所有限公司总建筑师于天赤讲述了《零碳建筑学》;河北奥润顺达集团副总裁杨子龙作了《拓展合作边界,共谱行业新篇章》的主旨发言。11月21日-22日,10场专题高峰论坛举行。专题论坛分别以“住有宜居——高品质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赋能——以人为本的建筑降碳设计”“融合自然——适应气候特点的零碳最佳实践”“维度拓展——从零碳建筑到零碳园区”“高效保温——节能与结构和防火安全协同发展”“全程陪伴——全过程交付与系统化解决”“数字秩序——典型案例运行追踪与效果评价”“低碳节能——聚氨酯高性能门窗幕墙”“中原体系——规模化推广与产业发展”“十年同行——近零能耗到零碳工程实践”为主题,90余位行业政产学研专家分享最新节能降碳全覆盖、建筑园区全覆盖、核心技术全覆盖,参会者学习交流淬炼领先的零碳技术精髓,为零碳建筑企业布局“双碳”战略提供科学发展思路。大会特邀我国超低能耗建筑发起人、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韩爱兴副司长对2010年以来我国超低能耗建筑的发展进行总结和点评。韩司长表示,经过十几年发展,我国超低能耗建筑发展已经实现全国覆盖,未来应该更加注意产学研用协同,尤其是产业发展,支撑双碳目标同时,提升建筑品质,助力产业升级转型。韩爱兴副司长和徐伟理事长为连续出席2014-2023年十年超低能耗建筑大会的26位行业专家颁发“十年同行 特别感谢”纪念杯。11月22日,与会代表参观了万华人才中心示范项目、烟台产业园项目。其中,万华人才中心示范项目建造投资16亿元,总建筑面积18.6万平米,地上建筑面积12.2万平米,包括公寓、宿舍、体育馆、食堂、培训楼等,采用了PIR灌注新型结构保温一体化墙体、PIR喷涂保温防水一体化屋面、PIR喷涂保温隔声一体化楼地面及聚氨酯门窗幕墙等众多创新技术,结合应用四种可再生能源(地源热泵21%、光伏发电与发电玻璃15%、太阳能热水4%),本体节能率达到90%,可再生能源贡献率40%,已被列为山东省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试点示范与烟台市首批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全国近零能耗与零碳建筑大会组委会授权烟台举办2023年第十届全国近零能耗与零碳建筑大会,既是对山东省近零能耗与零碳发展成绩的肯定,也是对烟台市未来发展开启序幕,为烟台提供了一个向全国展示烟台城市风貌和活力的平台与机会。借此契机,会议上举行“烟台市近零能耗与零碳建筑政策”发布仪式,全体与会代表共同见证烟台市近零能耗与零碳建筑未来规划。大会自2014年开始举办,至今已成功举办10届,现已成为行业内规模最大、涵盖领域最全面的全产业链专业技术盛会。基于建筑节能和助力建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相信随着双碳目标不断的分解、细化和落实,低碳、近零碳、零碳将进一步快速发展,希望在“十四五”期间,中国建筑节能协会超低能耗建筑分会、中国建研院建科环能科技有限公司愿与行业一道推进建筑行业科技进步、推动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力争竞争力、影响力不断扩大、共同推动双碳目标实现,助力建筑领域碳达峰与碳中和。大会将继续以科技引领、案例分享、产业支撑位目标,关注行业前沿学术思想、科技成果与社会热点问题,引领行业发展新方向,服务各级政府和全国会员。

12.272023
加强植物保护研究 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创新发展纪实

做好植物保护工作,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以下简称植保所)是我国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及植物保护事业的发祥地之一,坐落于历史名城南京,其前身是创建于1931年的中央农业实验所植物病虫害系,1978年启用现名。植保所创立以来,人才辈出,涌现出中国植病四大泰斗之一的植物病理学家朱凤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杜正文、获得突出贡献专家称号的顾本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曹赤阳等,为我国植物保护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植保所科研事业不断发展,研究规模持续扩大,综合实力显著提高。植保所共设水稻虫害防控研究、植物细菌、水稻病害防控、害虫生物防治、蔬菜病害防控、小麦病害防控、水稻病毒病抗性、作物病毒防控、农田草害防控、农药应用10个创新团队。各团队研究方向基本涵盖了植物病毒、植物虫害、生物防治等植物保护学科领域与门类,先后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23项,总经费1.3亿元。“十三五”以来,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课题7项,获部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28项;申请专利112项,授权66项,发表论文250余篇;共建立有5项行业标准,30多项省标准、团体标准通过审定。目前,依托植保所建立的科研平台有农业农村部南京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站,江苏省国家水稻、小麦、棉花品种审定特性鉴定站,江苏省植物病毒病诊断检测技术服务中心,江苏省粮农作物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单元,构建起完善的植物保护创新平台体系。此外,植保所承担农药药效试验和抗性鉴定试验工作的历史悠久,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具备了开展田间药效试验和水稻稻瘟病、水稻条纹叶枯病和小麦赤霉病抗性鉴定试验的资质,是我国第一批承担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和水稻小麦棉花区试验的单位。在药效试验方面,通过长期开展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及植调剂等方面的测试工作,植保所已为全国农药企业和外国农药企业完成近万份农药田间药效报告,为农药的科学合理使用作出巨大贡献。在抗性鉴定方面,通过近30年的研究积累,形成室内与田间诱发鉴定相结合的重大病虫害鉴定的技术体系;利用该体系累计鉴定材料10万余份。完成的抗性鉴定报告得到同行专家广泛认可,为江苏和长江流域水稻小麦和棉花新品种选育提供了鉴定平台,为加速新品种选育和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植保所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日益频繁,主动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和机构,广泛深入地开展了一系列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主持申报国际合作项目5项;多次邀请墨尔本大学桂冠院士Ary A. Hoffmann(国际排名前1%的遗传进化生物学家)到植保所进行交流指导;与国外大学、科研机构间广泛开展往来交流,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新征程上,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继续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布局,发挥植保所科技优势和技术支撑作用,助力农业高质量健康发展。

12.182023
打造“强磁场” 国际软件产业人才发展大会在渝举行

 12月16日下午,国际软件产业人才发展大会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大会以“人才汇聚重庆·软件创享未来”为主题,由两江新区牵头承办,是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的重要活动之一。市委常委、两江新区党工委书记罗蔺,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王建华出席活动并致辞。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党委副书记任利华出席活动。“软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核心,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环节。”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王建华在致辞中开宗明义,强调了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重庆市软件产业人才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在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中必将有新作为。搭建平台聚人才此次国际软件产业人才发展大会以聚焦“高端、人才、成果”三个关键词,创建元宇宙会场,线上线下综合呈现,打造聚人才、抓创新、促发展的新平台。市经济信息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汪立东在会上发布了重庆市软件人才“超级工厂”运营机构与成员单位名单,共涉及16家联合体,其中运营机构1家,成员单位15家,涵盖67个龙头骨干企业、院校、科研院所、培训机构等。下一步,市经济信息委还将集约政策资源支持软件人才“超级工厂”做大做强,全力将软件人才“超级工厂”打造成为行业知名“品牌”,力争到2025年,累计培育软件人才2万人以上,到2027年,累计培育软件人才5万人。两江投资集团副总经理,两江协同创新区公司董事长王飞发布下一代互联网技术人才召集令。据介绍,两江协同创新区作为两江新区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着眼新时代、新征程,围绕以下一代互联网为引领的数字科技产业,加快建设AI算力共享服务和算力互联互通调度平台等8个重大使能平台,并聚焦场景支持、融资保障和政策创新等方面,制定了专项政策,聚力打造全市产业创新发展的示范区。中瑞(重庆两江)产业园在此次大会上正式发起成立软件人才发展联合体,目前已有韩国京畿道经济科学振兴院重庆代表处、马来西亚全球创新与科技平台、新加坡创焱耀科技有限公司、重庆艾瑞数智科技有限公司等10余家成员单位,未来将致力于促进人才交流、搭建合作平台、支持创新和科研合作、人才培养与共享等。项目推动兴人才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与明月湖建设领导小组指挥部签订了软件人才培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加快搭建协同创新育人平台,推进资源共建共享,促进人才培养与人才交流。中欧科技创新网络与两江新区人才发展集团签订软件人才交流合作备忘录,将在人才交流、平台构建、信息共享、品牌共建、项目落地、活动组织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共同搭建高端化、专业化交流合作平台。海通证券与两江协同创新区公司签订了合作备忘录,海通证券将利用在产业基金、上市服务、企业融资等综合金融服务优势,积极参与两江协同创新区公司重点项目等,致力于为公司提供便捷、高效、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大会还发布了软件信息人才热力分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软件产业人才发展机会清单等,推动一批过硬项目落地。活动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积丰,加拿大工程院院士于非,中国电子商会会长王宁,诚迈科技(南京)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王继平作主旨演讲。 

12.122023
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 实施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2023年科普中国智库论坛暨第三十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在广州举办

 12月6日,2023年科普中国智库论坛暨第三十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以下简称论坛)在广州举办。中国科协老科技工作者专门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原党组副书记、副主席齐让出席论坛并致辞。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理事长武向平,来自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的相关负责人、专家,以及部分省市科协主席、来自各所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专家学者在论坛上作报告。 齐让在致辞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迫切需要以高质量科普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现代化。他表示,科普中国智库论坛面向宏观决策,聚焦学术前沿,汇聚众多专家开展学术交流。要以科普中国智库为平台,不断深化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促进跨界交流,推动融合发展,集智汇力,建言献策。本届论坛以“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 实施科学素质提升行动”为主题。与会院士专家结合自身领域,围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学教育、科普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等主题探讨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路径。薛其坤院士在题为《关于科学研究的三个层次》的报告中,结合自身从事实验物理科学的科研实践,阐释科学研究中发现、应用、拓展不同层次的辩证关系,提出应关注科普各方面的层次逻辑。他建议,广大科技工作者自觉肩负起新时代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使命,让科技创新、科学普及融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和民族复兴伟业注入澎湃动力。 武向平院士在题为《面向未来的青少年科学教育》的报告中指出,在现阶段实行科学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科学教育是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重要前提,也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根本保障。当下科学教育要关注青少年重点群体和中小学主阵地,传播科学知识、教授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思维、理解科学精神,通过培养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科技人才队伍,助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科技部科技人才与科学普及司二级巡视员王俊峰,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三级职员周德进,中国科普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研究员王挺,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研究员李新华,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李佳,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二级巡视员夏奇峰,广东省科协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刘建军,广东省社科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研究员丁晋清等科普专家、学者、政策研究者、实践者,分别就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科普、树立大科普理念、以高质量科普服务科技强国建设、科学素质建设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强化基层科普实践、加强卫生健康、航天等领域科普开展交流研讨,分享科普系统化、机制化、规范化发展的理论思考与实践经验。论坛上发布了《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报告(2023)》《中国科学教育发展报告(2023)》等5项科普中国智库2023年度重要智库成果,同时举办了“科普中国智库粤港澳大湾区研究中心”揭牌仪式。“科普中国智库粤港澳大湾区研究中心”立足广东、面向大湾区、辐射全球,搭建连接型合作交流平台,持续拓展科普中国智库合作网络体系,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科普的智慧和力量。本届论坛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支持下,由中国科普研究所、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主办,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广东科技报社、广东粤科普集团承办。据悉,12月7日还将举办地方科协主席论坛等5场专题论坛。与会专家将继续围绕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科技资源科普转化、新时代科普生态、科普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主题开展深入研讨。中国科协科普部副部长顾雁峰及有关处室负责同志出席论坛。

12.102023
首届人工智能艺术长江论坛暨中国人工智能艺术教育协同创新平台成立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