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加强植物保护研究 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创新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27日 来源:中国科技产业杂志

做好植物保护工作,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以下简称植保所)是我国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及植物保护事业的发祥地之一,坐落于历史名城南京,其前身是创建于1931年的中央农业实验所植物病虫害系,1978年启用现名。

植保所创立以来,人才辈出,涌现出中国植病四大泰斗之一的植物病理学家朱凤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杜正文、获得突出贡献专家称号的顾本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曹赤阳等,为我国植物保护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植保所科研事业不断发展,研究规模持续扩大,综合实力显著提高。植保所共设水稻虫害防控研究、植物细菌、水稻病害防控、害虫生物防治、蔬菜病害防控、小麦病害防控、水稻病毒病抗性、作物病毒防控、农田草害防控、农药应用10个创新团队。各团队研究方向基本涵盖了植物病毒、植物虫害、生物防治等植物保护学科领域与门类,先后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23项,总经费1.3亿元。“十三五”以来,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课题7项,获部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28项;申请专利112项,授权66项,发表论文250余篇;共建立有5项行业标准,30多项省标准、团体标准通过审定。

目前,依托植保所建立的科研平台有农业农村部南京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站,江苏省国家水稻、小麦、棉花品种审定特性鉴定站,江苏省植物病毒病诊断检测技术服务中心,江苏省粮农作物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单元,构建起完善的植物保护创新平台体系。

此外,植保所承担农药药效试验和抗性鉴定试验工作的历史悠久,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具备了开展田间药效试验和水稻稻瘟病、水稻条纹叶枯病和小麦赤霉病抗性鉴定试验的资质,是我国第一批承担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和水稻小麦棉花区试验的单位。

在药效试验方面,通过长期开展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及植调剂等方面的测试工作,植保所已为全国农药企业和外国农药企业完成近万份农药田间药效报告,为农药的科学合理使用作出巨大贡献。

在抗性鉴定方面,通过近30年的研究积累,形成室内与田间诱发鉴定相结合的重大病虫害鉴定的技术体系;利用该体系累计鉴定材料10万余份。完成的抗性鉴定报告得到同行专家广泛认可,为江苏和长江流域水稻小麦和棉花新品种选育提供了鉴定平台,为加速新品种选育和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植保所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日益频繁,主动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和机构,广泛深入地开展了一系列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主持申报国际合作项目5项;多次邀请墨尔本大学桂冠院士Ary A. Hoffmann(国际排名前1%的遗传进化生物学家)到植保所进行交流指导;与国外大学、科研机构间广泛开展往来交流,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新征程上,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继续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布局,发挥植保所科技优势和技术支撑作用,助力农业高质量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