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政产学研深度融合 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东北全面振兴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大会在沈阳举行

发布时间:2024年9月4日 来源:中国科技产业杂志

为从实践层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视察期间的重要讲话精神,2024年8月17日,在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中国运筹学会指导下,由中国运筹学会企业运筹学分会、东北大学联合主办,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承办,中国运筹学会智能工业数据解析与优化分会、中国运筹学会行为运筹与管理分会、东北大学辽宁省服务型制造研究院、四川大学全球校友创业家联合会、四川大学不确定决策实验室协办,以“政产学研深度融合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东北全面振兴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大会暨中国运筹学会企业运筹学分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在东北大学国际交流中心举行。

辽宁省委副书记、沈阳市委书记王新伟,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校长冯夏庭,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柴天佑,沈阳市委常委、秘书长纪政,辽宁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国林,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王建华,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常务副会长、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原司长雷朝滋,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汪寿阳,清华大学教授宋士吉,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万国华,欧洲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讲席教授徐泽水,中国运筹学会理事长戴彧虹,成都市政协副主席、四川大学教授徐玖平,中国运筹学会企业运筹学分会理事长陈爱清,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大连理工大学教授胡祥培,天津大学教授何桢,等近500位政界领导、院士专家、知名学者、企业界人士出席会议。东北大学党委副书记、秦皇岛分校党委书记孙正林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前,王新伟与出席大会的代表座谈,介绍沈阳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思路举措,就强化务实合作交换意见。柴天佑、孙正林、王建华、刘积仁,以及北京东土科技公司董事长李平、四川川大科技产业集团总经理陈森、青岛三力本诺新材料公司董事长王晓光、中科摇橹船信息科技公司董事长郑道勤、国家成都GLP中心主任王莉等,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推进医工融合发展、建设新型工业操作系统等提出建议,表示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促进成果转化,拓展应用场景,助力沈阳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王新伟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任务并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沈阳战略机遇叠加、科创动能强劲、产业基础坚实、环境生态优渥。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按照省委要求,锚定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聚焦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着力构建科技创新策源、中试验证孵化转化、应用场景、金融赋能、人才保障、教育支撑为一体的创新体系,当好辽宁打造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新高地排头兵。他希望大家积极分享研究成果,为沈阳激活新动能、制胜新赛道建言献策;探索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创新主体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推动科技成果在沈阳转化和产业化;促进更多大项目好项目加快集聚,共同打造具有沈阳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沈阳将强化全方位服务,为大家创新创业提供有力支持。

冯夏庭表示,东北大学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引领,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汇,努力在产业基础再造、重大装备创新、战略性资源保障、人工智能赋能、工业绿色发展等关键领域实现引领,加快形成人工智能、工业智能、新材料、新能源、深地深海深空、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新优势,着力提升拔尖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奋力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希望以此次会议为契机,为辽沈地区的招商引资、引智引才等搭建交流平台,提升辽沈地区的社会影响力。东北大学将进一步深化校地融合,努力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行业转型升级和辽沈振兴发展上展现更大担当作为。

王建华在致辞中谈到,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作为一个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跨学科的资源整合型高层协同创新服务平台,一直致力于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搭建政府、产业、学术和研究机构间的桥梁和纽带,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新机制、新方法、新途径,促进政产学研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加快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服务。他强调,在当前形势下,政产学研深度融合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能够充分形成协同创新的强大合力。面对新兴技术挑战,要紧跟时代步伐,推动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协同作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东北全面振兴提供新动能。

戴彧虹表示,运筹学作为一门跨世纪学科,以其优化的科学视角和方法论推动社会进步。中国运筹学会致力于该领域的研究、应用、人才培养,促进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支撑国家发展。企业运筹学分会自2005年成立后,致力于促进运筹学与企业管理的结合,展现其在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应用潜力。他说,运筹学在现代科技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期待通过本次年会加强政产学研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索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模式、新路径。

陈爱清说,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核心动力,而政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是实现科技创新的关键路径。本次大会是从实践层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从行动层面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策部署的具体举措。他强调,要实施“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深化合作构建创新平台、以人才为本激发活力、责任担当服务国家发展、携手并进共创现代化建设新辉煌”的五大行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本次会议包括9个大会特邀报告、10个专题论坛和企业参观三个部分。大会报告环节邀请柴天佑、雷朝滋、刘积仁、汪寿阳、宋士吉、万国华、徐泽水、胡祥培、何桢等9位领导嘉宾和知名学者,聚焦“政产学研深度融合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主题,深入研讨前沿学术洞见、创新技术成果以及先进的管理智慧,共享知识盛宴,激发创新活力。

柴天佑院士在题为《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工业智能系统》的报告中分析了工业自动化与信息化系统在工业革命中的作用,以及工业企业自动化与信息化系统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工业智能系统的内涵和实现工业智能系统面临的挑战难题,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复杂工业过程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工业智能系统的应用案例,展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解决工业智能系统的挑战难题提供的新途径。

汪寿阳院士作题为《谈数字技术赋能东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五个问题》的报告,就数字技术赋能东北地区港口的腾飞升级、数字技术赋能东北地区现代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数字技术赋能东北地区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数字技术赋能东北地区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和数字技术如何赋能地区更高质量开发与合作等五个方面展开讨论。

徐泽水院士作题为《数字经济转型与投资:发展趋势、资金挑战与信息优化》的报告,介绍了数字经济概况、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现状、投融资情况和应用现状、数字经济产业投融资市场发展重点、复杂信息处理技术对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等。

雷朝滋司长在题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报告中,阐述了中央对科技创新的新要求,分析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指出我国坚持产学研深度合作道路的特殊重要意义及当代大学承担的产业发展使命责任,对今后一个时期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和高校成果转化提出建议意见。

宋士吉教授在题为《大型钢铁生产多工序过程的分布鲁棒优化调度技术》的报告中提出了基于分布鲁棒优化技术的建模模型转化及混合智能高效求解算法。该方法显著降低了钢铁生产过程铁水总拖期时间、浇铸总流经时间和断浇风险、板坏拖期数量和轧制单元数,开发了基于鲁棒优化调度技术的决策支持系统软件,实现了与钢铁制造执行系统的嵌入式集成。

刘积仁董事长作了题为《东软在实现产学研合作共同发展和创新突破的体会》的报告。他以东软的产学研合作经验为例,介绍了如何通过精准的方向选择、合理的利益分配和有效的成果激励,促进产学研各方的紧密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和创新突破。

万国华教授作了题为《易腐库存加工管理》的报告。他以汽车动力电池制造为例,提出了易逝品库存控制策略新问题,着重考虑再处理后的库存易逝品与有限能力生产的新产品之间竞争,并根据模型特性设计了有效算法,获得最优库存控制策略,最后证实模型及算法能够有效解决有限能力生产、库存易逝品再处理调度分配问题。

胡祥培教授在题为《机器人移动货架系统的运作优化方法研究》的报告中阐述了机器人移动货架系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剖析了其难点问题及复杂性、基于复杂网络理论、数据驱动的智能优化方法,提出机器人移动货架系统运作优化的求解思路、建立基于关联网络的货位分配与订单分批排序优化方法等,并给出了未来的研究工作设想。

何桢教授作题为《精益六西格玛-理论与实践》的报告,介绍精益和六西格玛的发展及精益与六西格玛整合的基本逻辑,阐述了精益六西格玛与其他管理理念和方法(全面质量管理、零缺陷管理卓越绩效框架等)之间的关系,基于中国企业实施 20 多年来实施精益六西格玛的实践,给出了典型企业实施精益六西格玛的案例。

专题论坛部分设有“东北辽宁全面振兴政产学研专题论坛”“东北辽宁全面振兴政产学研圆桌论坛”“教学实践与人才培养论坛”“高质量期刊主编论坛”4个特色论坛和“数据驱动的服务型制造运作管理”“新质生产力赋能的企业运营管理”“智慧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行为与服务运营管理”“运筹学与人工智能”“数据分析与运营管理”6个学术论坛,开展了60余场专题报告,数据分析与运营管理”等6个学术论坛,开展了60余场精彩报告,激发了学科交叉与融合的思考,促进理论与实践的交融,为推动产业创新和心是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实践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