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12.182023
打造“强磁场” 国际软件产业人才发展大会在渝举行

 12月16日下午,国际软件产业人才发展大会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大会以“人才汇聚重庆·软件创享未来”为主题,由两江新区牵头承办,是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的重要活动之一。市委常委、两江新区党工委书记罗蔺,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王建华出席活动并致辞。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党委副书记任利华出席活动。“软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核心,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环节。”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王建华在致辞中开宗明义,强调了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重庆市软件产业人才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在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中必将有新作为。搭建平台聚人才此次国际软件产业人才发展大会以聚焦“高端、人才、成果”三个关键词,创建元宇宙会场,线上线下综合呈现,打造聚人才、抓创新、促发展的新平台。市经济信息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汪立东在会上发布了重庆市软件人才“超级工厂”运营机构与成员单位名单,共涉及16家联合体,其中运营机构1家,成员单位15家,涵盖67个龙头骨干企业、院校、科研院所、培训机构等。下一步,市经济信息委还将集约政策资源支持软件人才“超级工厂”做大做强,全力将软件人才“超级工厂”打造成为行业知名“品牌”,力争到2025年,累计培育软件人才2万人以上,到2027年,累计培育软件人才5万人。两江投资集团副总经理,两江协同创新区公司董事长王飞发布下一代互联网技术人才召集令。据介绍,两江协同创新区作为两江新区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着眼新时代、新征程,围绕以下一代互联网为引领的数字科技产业,加快建设AI算力共享服务和算力互联互通调度平台等8个重大使能平台,并聚焦场景支持、融资保障和政策创新等方面,制定了专项政策,聚力打造全市产业创新发展的示范区。中瑞(重庆两江)产业园在此次大会上正式发起成立软件人才发展联合体,目前已有韩国京畿道经济科学振兴院重庆代表处、马来西亚全球创新与科技平台、新加坡创焱耀科技有限公司、重庆艾瑞数智科技有限公司等10余家成员单位,未来将致力于促进人才交流、搭建合作平台、支持创新和科研合作、人才培养与共享等。项目推动兴人才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与明月湖建设领导小组指挥部签订了软件人才培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加快搭建协同创新育人平台,推进资源共建共享,促进人才培养与人才交流。中欧科技创新网络与两江新区人才发展集团签订软件人才交流合作备忘录,将在人才交流、平台构建、信息共享、品牌共建、项目落地、活动组织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共同搭建高端化、专业化交流合作平台。海通证券与两江协同创新区公司签订了合作备忘录,海通证券将利用在产业基金、上市服务、企业融资等综合金融服务优势,积极参与两江协同创新区公司重点项目等,致力于为公司提供便捷、高效、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大会还发布了软件信息人才热力分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软件产业人才发展机会清单等,推动一批过硬项目落地。活动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积丰,加拿大工程院院士于非,中国电子商会会长王宁,诚迈科技(南京)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王继平作主旨演讲。 

12.122023
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 实施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2023年科普中国智库论坛暨第三十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在广州举办

 12月6日,2023年科普中国智库论坛暨第三十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以下简称论坛)在广州举办。中国科协老科技工作者专门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原党组副书记、副主席齐让出席论坛并致辞。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理事长武向平,来自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的相关负责人、专家,以及部分省市科协主席、来自各所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专家学者在论坛上作报告。 齐让在致辞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迫切需要以高质量科普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现代化。他表示,科普中国智库论坛面向宏观决策,聚焦学术前沿,汇聚众多专家开展学术交流。要以科普中国智库为平台,不断深化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促进跨界交流,推动融合发展,集智汇力,建言献策。本届论坛以“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 实施科学素质提升行动”为主题。与会院士专家结合自身领域,围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学教育、科普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等主题探讨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路径。薛其坤院士在题为《关于科学研究的三个层次》的报告中,结合自身从事实验物理科学的科研实践,阐释科学研究中发现、应用、拓展不同层次的辩证关系,提出应关注科普各方面的层次逻辑。他建议,广大科技工作者自觉肩负起新时代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使命,让科技创新、科学普及融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和民族复兴伟业注入澎湃动力。 武向平院士在题为《面向未来的青少年科学教育》的报告中指出,在现阶段实行科学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科学教育是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重要前提,也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根本保障。当下科学教育要关注青少年重点群体和中小学主阵地,传播科学知识、教授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思维、理解科学精神,通过培养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科技人才队伍,助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科技部科技人才与科学普及司二级巡视员王俊峰,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三级职员周德进,中国科普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研究员王挺,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研究员李新华,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李佳,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二级巡视员夏奇峰,广东省科协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刘建军,广东省社科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研究员丁晋清等科普专家、学者、政策研究者、实践者,分别就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科普、树立大科普理念、以高质量科普服务科技强国建设、科学素质建设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强化基层科普实践、加强卫生健康、航天等领域科普开展交流研讨,分享科普系统化、机制化、规范化发展的理论思考与实践经验。论坛上发布了《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报告(2023)》《中国科学教育发展报告(2023)》等5项科普中国智库2023年度重要智库成果,同时举办了“科普中国智库粤港澳大湾区研究中心”揭牌仪式。“科普中国智库粤港澳大湾区研究中心”立足广东、面向大湾区、辐射全球,搭建连接型合作交流平台,持续拓展科普中国智库合作网络体系,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科普的智慧和力量。本届论坛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支持下,由中国科普研究所、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主办,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广东科技报社、广东粤科普集团承办。据悉,12月7日还将举办地方科协主席论坛等5场专题论坛。与会专家将继续围绕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科技资源科普转化、新时代科普生态、科普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主题开展深入研讨。中国科协科普部副部长顾雁峰及有关处室负责同志出席论坛。

12.102023
首届人工智能艺术长江论坛暨中国人工智能艺术教育协同创新平台成立大会

 

12.062023
赣州高新区:构筑科创高地 打造千亿园区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赣州高新区深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目标定位,构建“1+1+1+N”党建工作体系,大力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奋力打造“科创高地、千亿园区”。2022年全区实现营业收入453亿元,荣获全国火炬统计工作先进单位,获省、市开发区综合考评“第一等次”。深化改革蹄疾步稳。实施“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打造赣州铝业、腾远钻业等一批“5G+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企业标杆项目。推进市场化招商改革,成立赣州稀金招商服务有限公司及3家社会化招商服务公司。推进人事薪酬改革,实行全员聘任,激发干部工作热情。深化综合改革,园区综合实力、经济体量实现大幅提升。创新“三个协同”工作法,强化产业链党建引领作用,着力破解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动难同步难、配套难”等问题,建强非公企业党组织,培育非公企业优秀党员,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产业链党建机制,让党旗在产业链上高高飘扬。打造创新主体摇篮。推动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申报国家稀土技术创新中心、国检中心整体搬迁到高新区江西理工大学科技园申报国家级科技园、众创空间申报国家级众创空间,不断提升国家级孵化器运营绩效。充分利用“两院五中心”科研平台,积极承接科研院所孵化成果,中国稀土集团产业促进中心等重大合作成果落地。全力开展科贷通工作,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构建区域创新载体,推动中科鸿虔、中科华祥两个院士项目进场施工和中国稀金谷电机及应用产品检测平台建设,支持吉锐新能源等6家企业开展上市培育。科技动能加速转化。发挥“两院五中心”为主的创新平台集群辐射效应,助力郡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支持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牵头组建并获批江西省稀土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无缝衔接赣江院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目前已承接沈保根院士、王秋良院士等7个成果转化项目。设立全市首支科创投资股权基金赣州中科壹号创投基金,为赣江院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金融支持。项目建设快马加鞭。坚持“项目为王”,招大引强,猛攻50亿元以上项目,突出电机招商,2022年以来共签约工业项目40个,签约总额550亿元,引进100亿项目1个、恒创睿能、美洋按特等“5020”项目8个、“10”项目6个。实施“项目大推进”活动,狠抓工业项目建设,总投资达299.92亿元。高新产业发展壮大。做好科物业梯次培育工作,壮大独角兽、噩科技型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业队伍,2023年以来已完成全区科型中小企业入库110家、高企申报4家。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出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攻坚行动方案等举措。根据企业创新需求,组织磁稀土、汉驱智能等企业申报省级“揭榜挂帅”项目。引进美洋桉特、菲仕技术等头部企业,集聚40余家稀磁电机产业上下游企业。未来,赣州高新区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实施“1269”行动计划,坚持项目带动,推动产业升级,加快“中国稀金谷”建设,构建具有赣州高新区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作者职务:赣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

12.012023
益阳高新区:紧盯优化营商环境 以高效能服务助推高质量发展

营商环境是发展经济的“先手棋”、招商引资的“强磁场”、释放活力的“稳定器”。益阳高新区以优化营商环境为抓手,通过常态化做优企业服务工作,全力助企纾困解难,以精准优质高效的帮扶赋能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2023年10月31日,益阳信维电子科技产业园能够如期在益阳高新区开工生产,背后体现了益阳高新人的担当和使命意识。益阳市信维电科MLCC项目量产工作专班负责人刘让友介绍说,该专班自2023年6月16日进场,工作任务清单由最初的4个方面23个问题,进一步梳理增加到62大项134小项问题。“问题在一点点增多,办法也在一个个出炉,一连串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刘让友说。尽管工程庞大、任务复杂,但涉及建设节点、环节、步骤的发改、自然资源、住建、城管等相关职能部门,审批应减尽减、土地应供尽供、资金应保尽保,全力配合信维电科、中建五局三公司、益阳高发投、益阳东创投、希达咨询公司、专业承包商等建设相关方攻坚克难。“这样的执行力和能力素质,我们专班工作人员在督查过程中,经常被感动。”这样全心全意服务企业,推动项目如期落地的案例在益阳高新区还有许多。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益阳高新人把激活企业创新力,扶持科创企业“拔节生长”当作自己的使命和职责所在。用“金牌服务”换“金字招牌”益阳高新区推行“零式”服务,让办事“零等待”,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群众办事提供便利。目前,针对企业、个人推行“主动提醒”服务事项达23项。推广“湘易办”,目前已在上千人中推广应用,让更多群众体会到“一机在手,政务服务‘触手’即享的‘零距离’”便利。采取政府买单,向新开办企业免费发放四枚公章(三公一私),让新开办企业注册登记的同时免费获得公章,确保印章与营业执照同步发放,实现新设立企业“零成本”。2023年上半年,益阳高新区向新开办企业赠送印章426套,累计为企业减负约25万元,大大降低了企业开办成本,提高了企业开办效率,激发了经营主体创业创新活力。针对2023年的中国作家协会作家活动周、中国作家益阳文学周、益阳市文旅融合发展大会、益阳信维电子科技产业园开园暨MLCC投产仪式等重大活动,益阳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主要领导多次参与调度,现场解决问题。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奋斗的目标。益阳高新区不仅打造着产业的“高”“新”,而且开创着事业的“高”“新”,着力为社会提供稳定高薪的就业岗位,近五年来园区工业企业新增就业岗位2万余个。宜业也是为了宜居益阳高新区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相融”的路径,秉承“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生态、倡导绿色消费、实现绿色文明”的思路,通过协调发展,创建出了产业兴、功能全、生态好、风光美、品位高的现代绿色生态园区。近五年来,益阳高新区强化优质教育供给,丁香小学、凤山小学等优质学校相继建成投入使用,东部博雅高中开学,辖区拥有中小学校16所,学位2.49万个。完善卫生健康体系,康雅医院、益阳市妇幼保健院等多家综合医院拥有床位2100余张。确保河湖安澜,实施志溪河堤防加固和生态修复工程。优化安置模式,高标准推进生活配套区建设。助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纵深推进产城融合,着力增加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建成高铁站房及“五纵四横”骨干路网。“一园两中心”全面启用成为城市新地标。新建续建市政道路约56公里,朝阳片区、东部片区、高铁片区加速融合发展。发展的鼓点声声激扬,攀高的步伐更加铿锵。乘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东风,益阳高新区以创新为桨、以梦想为帆,通过全面提升服务效能,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奋力打造创新发展示范区、现代产业核心区、高端人才集聚区,为湖南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贡献更加强劲的益阳高新力量。

11.292023
益阳高新区:汇聚人才“第一资源” 激荡创新发展动力

2023年10月31日,迄今为止益阳市投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电子信息产业项目益阳信维电子科技产业园开园暨MLCC投产仪式在益阳高新区举行。这一项目由信维通信(益阳)有限公司、益阳高新产业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湖南益阳高发财信电子合伙企业共同投资,矢志于打造益阳“世界电容器之都”和千亿级特色电子信息产业园。“为了吸引我们回乡发展,益阳市委、市政府和益阳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下足功夫,仅深圳就来了5次,最晚的一次谈到凌晨2点。家乡的诚意让我很感动。”信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益阳安化籍企业家彭浩谈及回乡发展的原因时如是说。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在湖南省大力倡导的这一理念下,益阳高新人用心用情的作法取得了显著效果。除了满满的真心,益阳高新区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奋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着力打造“世界电容器之都”的决心也是彭浩来此投资的重要原因。吸引顶级人才,培育高端产业,形成产业链发展,益阳高新区早有成功案例。早在2004年益阳碳基材料产业兴起时,益阳高新区就瞄准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时任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领导的课题“高性能碳/碳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彼时,这一课题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突破了低成本制备关键技术,开启了碳基复合材料民用之路。2005年6月,益阳高新区用十足诚意吸引了中南大学在益阳高新区建设金博科技产业基地,加速“高性能碳/碳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成果转化。历经10多年发展,湖南金博碳素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碳基复合材料在太阳能单晶硅和半导体单晶制造热场系统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全国排名第一,该企业也成为我国资本市场民用碳/碳复合材料第一股。金博碳素如同一块磁铁集聚碳基材料产业链企业28家,包括16家核心企业、12家关联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0家、高新技术企业17家。现有省级以上科研平台9个;国家级单项冠军产品1个、省级单项冠军产品2个;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家;国家级绿色工厂2家。“先进碳基材料产业集群”入围湖南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对象。做强“头雁”,还要壮大“雁阵”。近年来,益阳高新区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发挥政策激励引导作用。2023年以来,益阳高新区组织铠欣科技等2家企业申报湖湘青年英才项目,金博股份等3家企业申报湖南省“三尖”创新人才工程项目,福星食品等3家企业申报益阳市级专家工作站,伟源科技等2家企业申报湖南省级专家工作站。帮助42人申报了益阳市中心城区企业第一批新引进本科以上学历人才补贴;组织屹林和联芯精密申报第三届益阳市“银城青年英才”培育工程项目;组织湘投金天申报益阳市2023年“卓越工程师”选树……与此同时,益阳高新区深化“放管服”改革,提质升级“亲人式”服务水平。2023年以来,为企业节省报建费2700余万元;以大兴调查研究为契机,为企业解决各类问题100余个。强化惠企政策兑现,1-9月留抵退税3.3亿元,12家企业获扶持资金1.9亿元。深化水电气供给跟踪服务及用工保障,110kV川潭变电站建成投产,新增企业用工3200余人。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益阳高新区科创事业底气十足,欣欣向荣。如今,益阳高新区20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正围绕科技谋创新、提产业、促改革,激荡出更充沛、强劲的发展动能。

11.282023
益阳高新区:“文化+科技”双轮驱动园区高质量发展

2023年暮春,中国当代作家、文化部原部长王蒙领衔的40余名作家天团走进益阳高新区清溪村,拉开中国作家益阳文学周的序幕。2023年晚秋,中国著名词曲家何沐阳、中国当代小说家盛可以等文体人士担任益阳市文化旅游推广大使,再次走进清溪村,一同畅想文旅融合发展新篇章。一个小小的清溪村何以在一年内两次吸引各路名人的目光?清溪村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乡土文学巨匠、斯大林文学奖获得者周立波的故居,也是其《山乡巨变》等小说的创作背景地。益阳高新区希冀依托“一个人”(周立波)“一本书”(《山乡巨变》)“一泓文化”(立波文化),围绕文学做文化、产业、景区,通过文化赋能、文旅融合,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这一发展思路在益阳高新区一以贯之推动园区纵深发展。近年来,益阳高新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始终坚守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对标对表全国先进高新区,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奋力书写又“高”又“新”两篇文章。今年前三季度,该高新区各项经济指标稳步增长,展现强大的活力。文化赋能,科技助力。在“文化+科技”双轮驱动下,益阳高新区正在探索一条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在三湘大地上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益阳高新篇章。总投资200亿元的益阳信维电子科技产业园开园,填补了益阳在高端电容器制造方面的空白,助力益阳建设“中国电容器之都”。高端制造项目的创新奋进,只是益阳高新区科创“森林”的一角。作为一座不沿边、不靠海的老工业基地城市,益阳市在科教资源、科研机构、大企业数量等方面缺乏比较优势。在此情势下,如何实现创新突围?对此,益阳高新区谋势、造势、借势,全面构建科创生态圈,打造科创“高地”。谋产业发展之势:益阳高新区围绕益阳市重点产业数字经济抢先发力。近年来,益阳高新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以信息化实现园区的科技化、智能化、智慧化。近3年来,累计投入45.5亿元,推动80余家企业信息化、智能化改造,成功获批首批湖南省大数据产业园。这一策略让园区骨干企业产值大增:今年伟源科技、艾迪奥产值同比分别增长29%和26%;这一策略让企业自研产品实力大增:今年益阳橡机、屹林材料、艾迪奥等企业自研产品入选湖南省制造业单项冠军名录;这一策略推动今年专精特新企业数量猛增: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8家;这一策略更是带动整个益阳高新区经济平稳增长。以数强“实”,因数更“新”。在数字经济的引领下,益阳高新区先进制造业“三张名片”——“一都”(世界电容器之都)“一谷”(中国碳谷)“一基地”(路机智造基地)不断被擦亮。信维电科高端MLCC项目投产后,将月产1200亿只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全力打造世界前三的MLCC产业基地,助力益阳建设“中国电容器之都”。金博股份领衔打造“中国碳谷”,牵头打造“碳谷”三期项目,聚焦高纯碳粉、碳纳米管、碳化硅第三代半导体等先进碳基复合材料研发与生产,2024年将逐步投产。三一重工从以输送泵为主营业务到建成铣刨机、摊铺机和智能车桥两家“灯塔”工厂,实现了从传统加工向智能制造的转型,未来将致力打造国内最大的“路机智造基地”。造物理空间之势:益阳高新区覆盖企业创新全链条,助力科创项目成长。大力实施平台驱动发展战略,专注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各类创新要素、资源集聚整合,全面提升园区科技、人才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搭建数字经济产业园、院士专家产业园、中以科技产业园等平台,截至2022年年底,益阳高新区拥有湖南省级以上研发平台93家。培育湖南省级以上众创空间和湖南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各4家,其中东创孵化器成功升级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逐步形成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孵化链条,既覆盖了从“萌芽”到“幼苗”、从“树木”到“森林”全生命周期,又实现了“上下楼就是上下游、园中园就是链接链”的企业创新全产业链条的科创生态。借产业转移之势:益阳高新区拓宽创新发展格局,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从建区之初发展益阳市朝阳区,再南扩到谢林港镇,再到现在大力发展东部产业园,益阳高新区每一步发展都凝聚着顶层设计思维,顺应着时代发展潮流,朝着区域协同发展之路,奋勇前行。目前,益阳高新区产业布局基本成型,形成了东部片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板块、中南科创园科技创新及现代物流板块、“一园两中心”和高铁片区中央商务板块、以清溪村和天意木国为龙头的文旅体康产业板块等特色产业板块。科创项目纷至沓来,创新发展势如破竹。在益阳高新人的如椽大笔中,一个以科创为核的巨大“磁场”正加速形成。目前,益阳高新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28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家、湖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4家,成为益阳市当之无愧的最具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高新区。“实力高新、智力高新、活力高新、魅力高新”成为现实。

11.272023
推动零碳建筑国际合作 共同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中瑞零碳建筑产学研论坛在北京召开

建筑运行及施工部分碳排放占全球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量近40%。在中国,建筑运行能耗和碳排放占20%以上并还在持续增长。建筑节能减排是实现全球气候目标的重要举措。自中瑞两国建交以来,关系始终保持健康发展,双方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惠互利、合作共赢。2020年11月24日,为庆祝中国瑞士建交70周年,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瑞士联邦外交部在京签订《关于在建筑节能领域发展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在此框架下,开展“中瑞零碳建筑项目”。本项目也是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计划财务与外事司和标准定额司与瑞士发展合作署在零碳建筑领域加强项目合作与技术交流的国际合作项目。经住建部批准,项目成立了中瑞零碳建筑项目指导委员会,并确定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作为项目牵头实施单位,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和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共同推动项目实施。项目旨在借鉴瑞士在零碳建筑领域积累的经验,通过零碳建筑有关标准制定、示范工程、能力建设等方面,向中国转移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从而减少建筑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该项目持续八年,设置启动期(2020年6月-2021年4月)、第一期(2021年4月-2025年3月)、第二期(2025年4月-2029年3月)三期。两年多来,中瑞双方紧密合作,扎实推进项目实施,取得了以下阶段性成果:一是建筑领域碳达峰与碳中和情景研究取得积极进展,借鉴瑞士零碳建筑路线图构建了我国建筑运行碳排放长期预测模型。二是搭建定期研讨交流平台,举办中瑞零碳建筑技术交流会、中瑞零碳建筑系列研讨会,两国政府官员、技术专家和规划设计人员就零碳建筑、社区发展和建筑标准相关的前沿理念、解决方案等进行交流,为推动双方互学互鉴拓展思路发挥积极作用。2023年7月27日-28日,项目在浙江绍兴项目示范工程现场举行了“零碳建筑建造及绿色建材应用技术交流会”,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三是按照《中瑞零碳建筑项目示范工程管理办法》,遴选了三批位于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四个气候区的10个示范工程。中瑞项目执行单位对项目进行实地调研,做好示范工程的技术支撑工作;四是开展能力建设。协调中瑞双方专家互访,面对面地交流节能减碳理念、技术与解决方案。开展中瑞联合授课,为市长及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领导干部培训录制视频课程。2023年10月17日,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计划财务与外事司、瑞士发展合作署指导,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Intep综合规划咨询责任有限公司、SKAT咨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SGB瑞士绿色建筑协会支持的“中瑞零碳建筑产学研合作论坛”在北京召开中瑞零碳建筑产学研合作论坛在北京召开。会议旨在展示中瑞零碳建筑的节能减碳理念、技术与解决方案,促进中瑞两国在零碳建筑领域的先进技术交流与产学研协作融合。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计划财务与外事司副司长、中方指导委员会主席李喆,瑞士发展合作署主任、瑞士驻华使馆国际合作参赞Nadia Benani,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王建华,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建筑环境与能源研究院院院长徐伟,以及来自全国产学研各界的130余位示范工程嘉宾参会。瑞士发展合作署高级项目官员高辉主持了开幕式,李喆副司长、Nadia Benani参赞、王建华会长在会上致辞。李喆副司长在致辞中强调,中瑞零碳建筑项目抓住了“双碳”机遇。零碳建筑代表建筑碳减排的最高水平,是建筑绿色低碳发展的标杆,受到了中外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房地产开发商广泛关注,希望通过此次交流,深度挖掘中瑞两国在零碳建筑领域的创新成果和经验做法,助力产学研全链条的协作融合。Nadia Benani参赞在致辞中对中瑞团队双方前期合作的各项成果的取得表示祝贺,对示范工程的引领性提出要求并对下一步项目如何扩大影响提出建议。王建华会长致辞表示,发展零碳建筑对落实资源全面节约战略、促进绿色消费、带动建筑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规模化推广低碳建筑、零碳建筑已陆续纳入国家重大政策部署。“1+N”系列双碳政策文件、《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均提出,要加快推进低碳/近零碳建筑规模化发展,发展零碳建筑,制定零碳建筑标准,合理确定城乡碳排放控制目标,这也为产学研助力建筑领域低碳发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促进会将通过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跨学科、跨国界,围绕零碳建筑产学研融合发展需求,进一步整合创新资源,助力中瑞零碳建筑产学研合作。主论坛环节,7位中瑞双方专家进行主题发言。国务院国资委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原主席赵华林,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建筑环境与能源研究院院院长徐伟,瑞士SKAT公司环境问题专家Wesely Wojtas,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首席研究员刘幼农,瑞士西北应用科学与艺术大学教授Daniel Kellenberger,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秘书长吴景山,瑞士联邦材料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教授Matthias Sulzer分别作了题为《我国双碳战略的逻辑思考》《中国建筑节能降碳政策与标准》《瑞士零碳建筑技术法规》《中国零碳(低碳)园区》《零碳园区标准-瑞士经验与中国实践》《近零能耗/零碳建筑评价与管理机制》《NEST虚拟之旅-瑞士产学研合作经验》的特邀报告。圆桌论坛环节设置三个专题。专题一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张时聪研究员主持,以“零碳建筑激励政策”专题进行交流讨论,特邀示范工程和瑞士专家代表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工程师冯雅,黑龙江省寒地建筑科学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夏赟,Intep综合规划咨询责任有限公司Lukas Dürr,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主任建筑师成延伟,PFA帕斯卡建筑设计事务所中国区合伙人、总经理殷正觉等嘉宾,就如何通过示范工程推动激励政策出台进行深度讨论。专题二由Intep综合规划咨询责任有限公司路枫博士主持,以“零碳建筑示范工程”专题进行交流讨论,特邀示范工程和瑞士专家代表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素朴工作室主任孙菁芬,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罗智星,无锡太湖新城集团张成杰暖通总工、瑞士西北应用科学与艺术大学教授Daniel Kellenberge,卢塞恩应用科学与艺术大学建筑技术与能源研究所联席院长Adrian Altenburger,西卡中国卢伟强可持续发展负责人、搏力谋自控设备(上海)有限公司中国区改造更新业务发展经理周行进行讨论。专题三由SGB瑞士绿色建筑协会中国代表王泽秘书长主持,以“零碳建筑投资与开发”专题进行交流讨论,苏黎世保险公司全球房地产首席运营官兼产品开发主管Roger Baumann、中瑞零碳建筑项目技术顾问Roland Stulz,建学建筑与工程设计所有限公司董事、总建筑师于天赤,天津市天友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建筑师任军,万科集团开发经营本部产品能力中心建筑性能负责人吴轶群,森德(中国)暖通设备有限公司事业部总经理杨振等嘉宾以线上线下联合形式进行了深度交流和探讨。会后全体代表参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未来建筑实验室。此次中瑞零碳建筑产学研合作论坛成功召开,聚焦中瑞两国最新科研及示范工程前沿进展,希望中瑞示范工程能够吸收国际先进经验,落实好中瑞双边合作的各项研发和推广工作,共同助力碳达峰和碳中和。

11.272023
广州增城: 五大实招 推动科技创新迈上新台阶——广州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创新局

日前,2023年中国国际服贸会面向全球发布《2022-2023年度全球微笑城市百强和中国新型智慧城市(SMILE 指数)百强成果》,广州增城区入选中国新型智慧城市五十强区全国第三十名。近年来,广州市增城区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强区战略,全力引育创新主体、加大创新投入、打造创新平台、拓展创新载体、优化创新生态,不断促进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推动科技创新工作持续向前发展。深挖创新潜力,创新主体培育完成率名列前茅坚持早谋划、早部署、早启动,制定印发年度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作方案,明确工作任务、细化工作措施、强化工作责任。成立服务专班,通过会同专业机构深入走访、建立“三类潜在清单”、举办各类线上线下宣讲培训会等多种方式,持续开展走访挖潜、政策宣贯、辅导培训等工作。构建专业服务体系,在全市率先成立13家高企服务工作站,全方位服务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完善科技招商工作机制,紧盯“芯、显、车”主导产业,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引商,2022年至今累计引进科技型项目(企业)359个。组织召开工作推进会、阶段性总结会,及时通报申报进度,协调解决存在问题,推动高企、科小实现量质双提升,2022年全区高企申报完成率排名全市第一,高企总量达到747家,预计2023年高企总量超过850家。 激发创新动力,研发投入强度跻身全市第二梯队坚持把加大研发投入作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重要抓手,每年初组织召开全区研发纳统工作动员部署会,动员各镇街、相关单位抓好抓细抓实年度研发投入统计工作。全面压实工作责任,建立健全“区+部门+镇街”三级联动机制,形成上下联动、横向协同的强大工作合力。制定领导干部走访、联系企业工作表,着重摸查重点研发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相关情况。狠抓一批参与国际竞争的龙头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技术革新力度,推进以智能制造、机器人应用、工业强基为重点的新型技改,力争把自主研发的新技术新成果实现本地产业化。多措并举开展宣传辅导,广泛宣传动员申报,推动增城区研发投入强度跃升至3.02%,首次跨入“3.0”行列,实现三年两提升。 增强创新能力,高端创新平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坚持把创新平台建设作为一项牵引性工作,重点布局战略科技平台,聚焦打造产业创新平台,推动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由广州市、增城区、湖南大学合作共建的湖大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研究院(广州增城)于2022年3月正式落户增城,至今已引进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6位,组建高端研发团队32个,与企业共建联合研发中心12家,孵化和引进科技企业8家,首家地校共建新型研发机构高效运行。实施创新平台能级提升行动,鼓励重点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对标创建高端创新平台,先后推动元宇宙产业学院、先进材料联合实验室等5家产业研究院创建,至今已建成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2家、省重点实验室1家、市重点实验室3家、市高水平企业研究院2家。大力发动企业申报省、市重点领域研发计划专题项目,推动34个科技项目获得省、市立项,电子五所、中汽研公司项目获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重大专项项目立项,分获省扶持资金8000万元、2000万元,各级科技项目立项再创佳绩。 拓宽创新空间,各类创新载体能级持续跃升坚持把推进重大创新载体建设作为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的重大举措,为培育发展产业创新集群提供强劲科技支撑。侨梦苑“一苑多区”提质扩容。将增城侨梦苑作为区级孵化器建设重要抓手,支持所有符合条件的园区申报认定侨梦苑分园区,目前已形成“1个核心区+18个分园区”发展格局,总面积达45万平米,累计引进创新创业项目773个、创新创业人才398人。孵化平台提档升级。引导支持优质园区对标建设各级孵化载体,两年来推动增科院、迅镭、银江3个园区获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新增市级孵化器3家、市级孵化器培育单位2家,累计登记备案孵化载体30家、众创空间6个,全平台在孵企业超490家,累计毕业企业约170家。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提速增效。推动增城侨梦苑先后认定为广州市“港澳台青年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和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并深入对接港澳资源建立5个侨梦苑创新创业驿站,举办港澳台青年创新创业培训交流等活动20余场。 厚植创新沃土,创新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完善坚持以优化创新生态为保障,在顶层设计、政策惠企、精准服务等方面加大力度,为企业纾忧解困,助企业振翅高飞。擘画发展新蓝图。出台《广州市增城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提出“一核一轴四片区多节点”总体发展布局,部署七大重点工作任务,推进八大领域创新发展,全力构筑高质量链接科技创新“双廊”城市创智中心。强化创新政策扶持。修订出台《增城区促进科技创新发展扶持办法》《增城侨梦苑分园区及入驻项目评审管理办法》,突出三大主导产业及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地位,通过政策引领助推重点产业、园区等持续发展壮大,打造特色化产业集群。高标准筹办创新创业赛事。2023年8月成功举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东赛区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赛,吸引全省92家高水平企业参赛,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加大科技金融支持力度。筹备成立侨梦苑创新创业引导基金,首期规模3000万元,支持入驻侨梦苑的优质创新企业。支持湖大研究院设立规模达1.5亿元的联合基金,用于院内科研项目和创新创业项目。加快政策资金兑现。开展侨梦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补贴、科技项目场地租金补贴、科技创新发展扶持资金、2022年度高企业奖补“免申即享”等政策资金的兑现工作,累计兑现扶持资金超8000万元。强化服务助推企业发展。全年共举办高企申报、研发纳统、载体申报等各类宣讲培训会近百场次,参与企业近千家次。广泛开展上门走访服务行动,主动靠前服务,2022年以来累计走访服务企业500余家次,现场为企业宣讲政策、提供辅导、协调解决发展困难。未来,增城区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进省、市工作部署,全力推动广州东部中心加快智慧产业、智慧交通、智慧基建、智慧政务建设,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最先进智慧城区、国家智慧城市建设典范。

11.272023
湖南湘江新区: 拉满招商引资“热力值” 挺起高质量发展“硬脊梁”

10月10日,湖南湘江新区召开招商引资推进大会,第一时间吹响实施全员招商、全域招商、全力招商的集结号;10月12日,湖南湘江新区国企湖南麓谷发展集团举行集中签约仪式,钠科新材料、硕博电子等13家企业及机构亮相,将逐一落子新区,投资总额高达4.56亿元;10月13日,沃尔玛、博世、拜耳等跨国公司高管深入湖南湘江新区访企业、看平台、寻合作,将新区招商引资的“热力值”拉满;10月27日,长沙市全力推进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深圳推介会、全力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广州推介会相继举行,湘江新区成功签约4个重大投资项目,涵盖先进储能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装备和工程机械等领域……这样忙碌的场景,正是湖南湘江新区全力拼招商引资的最好体现。招商引资作为长沙“一号工程”,奔跑中的湘江新区,无论是项目数量还是总投资额,都创下前三季度招商引资的“最强开局”,2023年前三季度新区直管区新引进产业项目175个,总投资额564亿元,让经济的齿轮加速转动起来。主动出击,拉满链上招商“进度条”招商引资要主动出击,才能落地有声。“我们落户湘江新区后,将在新区新建200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厂房,并将投资建设一个大型的功能细胞谷,用于基因检测、细胞治疗的研发与生产。”近日新招引签约的生宝生物科技副总经理唐升斌介绍,之所以牵手麓谷发展集团,就是看中了国企的孵化和培育实力。管中窥豹,在新区招商引资中勇于担当的国企总是冲锋在前。“2023年我们积极与新区的15条产业链联动,主动外出寻商,开展省外招商4次,走访省内外优秀园区近50家,新引入了80余家省内外优质企业,其中不乏‘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三类500强’关联企业。我们力争全年新引入企业达到100家,切实为新区招商工作贡献麓谷发展力量。”麓谷发展集团董事长李大群介绍。创新招商方式,新区一直在行动。2023年,新区根据自身重点发展的产业链组建15个链办,由新区委领导及岳麓区人大、政协主要负责同志担任产业链链长、龙头企业高管担任产业链企业链长,进一步实现产业链招商引资工作的精准化、多元化、渠道化、数字化。产业链招商比拼的不是土地、税收等政策的优惠,而是以产业链分析为基础,满足构建产业链的需要,寻找和弥补产业链的薄弱环节,确定目标企业,打造产业集群,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招商。2023年以来,15条产业链主动出击,赴外地招商303次,累计对接招商目标企业1200余家,推动签约项目147个,合同引资额237.2亿元。目前,新区15条产业链已成功组建招商基金8支,为实体经济发展赋予金融血脉。 以情动人,奏响湘商回归“奋进曲”湘商是推动湘江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新区招商引资的宝贵资源。10月7日长沙市招商引资工作动员大会明确提出,要提升湘商回归实效,要“用心用情推动湘商回归”,精准对接重点湘商资源。2023年以来,湘江新区在号召湘商回归投资兴业、推动“回归经济”方面大动作频频。为方便广大湘友返乡投资创业提供全流程服务,10月8日,湘江新区精心选址长沙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建设了“湖南湘江新区湘商回归和返乡创业指导服务站”。“回归湖南,这里魅力和机遇无限。”万兴科技的创始人吴太兵作为湘商代表发出湘商回归的倡议。作为湘商回归的代表性企业,安牧泉自2019年落户新区以来,建成年产能1000万颗的CPU先进封装产线,成功量产大芯片封装,完成四轮股权融资,估值近20亿元。“新区各级领导的关怀让安牧泉坚定了立足新区、深耕新区、扎根新区的决心,未来希望安牧泉成为凝聚湘商回归和返乡创业的有生力量,为湘江新区加速挺进国家级新区‘第一方阵’多作贡献。”安牧泉董事长朱文辉感触地说。湘江新区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及产业链优势,能促使省外企业顺势而为。2023年以来,新区精心组织举办岳麓峰会、“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湘商恳谈会、百万校友回岳麓等系列活动,向海内外湘商企业精英、校友代表推介宣传新区,发出返湘创业倡议,共谋合作发展。“为了更好地落实招商工作,新区建立健全了招商指引等内部管理机制,不断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能。”新区商务和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以来,新区累计与1200余名湘商、企业精英进行深入洽谈,共谋家乡发展。 拓宽视野,打造外向型经济“新力量”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自2014年起,湘江新区积极打造建设湖南湘江新区(长沙高新区)国际科技商务平台,主动引进境外成立的非盈利性质商协会机构,来自韩国、以色列、奥地利、澳大利亚、日本滋贺县等26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商事组织在新区干事创业,荟聚海外资源,成为新区对外开放乃至湖南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窗口之一。国际人才服务之家的创建、麓谷国际美食港的打造,让具有国际化标签的湘江新区深得海外人才喜爱。“跟国际科技商务平台的人在一起,就像是跟家人在一起,他们会帮助你解决很多方面的事情,在你有需要的时候,都能够得到解决。”作为湘江新区商务顾问汉斯在长沙已经呆了10余年,帮助新区搭建国际科技商务平台、提供建设性意见。“很感谢国际科技商务平台,团队成员从我们申请办理人才公寓到小孩入学,他们一直在我们身边,为我们挑选学校并对接相关部门,让我们在这里工作的更加安心和舒心。”马里项目孵化站负责人孔特表示。随着国际科技商务平台的不断发展壮大,新区在迈向全球视野、寻求全球伙伴携手共进的全局招商规划持续进行中,正为全力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核心引领区增添新动能和新力量。“做好新区对外开放经贸交流是当前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新区商务和市场监管局三级调研员、对外科技交流中心主任李唯敏分享道,目前国际平台己组织海内外双边企业或政府企业对接1000多次,组织40余个出国(境)团组实地了解海外市场,服务新区企业数千家,助力100余家企业抱团出海。招商路远,发展力长。湘江新区商务和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新区将多渠道发力,深化常态化驻点招商,以更大的招引工作力度,全面促进招商引资提质扩量,以强产业挺起新区高质量发展的“硬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