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12.012023
益阳高新区:紧盯优化营商环境 以高效能服务助推高质量发展

营商环境是发展经济的“先手棋”、招商引资的“强磁场”、释放活力的“稳定器”。益阳高新区以优化营商环境为抓手,通过常态化做优企业服务工作,全力助企纾困解难,以精准优质高效的帮扶赋能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2023年10月31日,益阳信维电子科技产业园能够如期在益阳高新区开工生产,背后体现了益阳高新人的担当和使命意识。益阳市信维电科MLCC项目量产工作专班负责人刘让友介绍说,该专班自2023年6月16日进场,工作任务清单由最初的4个方面23个问题,进一步梳理增加到62大项134小项问题。“问题在一点点增多,办法也在一个个出炉,一连串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刘让友说。尽管工程庞大、任务复杂,但涉及建设节点、环节、步骤的发改、自然资源、住建、城管等相关职能部门,审批应减尽减、土地应供尽供、资金应保尽保,全力配合信维电科、中建五局三公司、益阳高发投、益阳东创投、希达咨询公司、专业承包商等建设相关方攻坚克难。“这样的执行力和能力素质,我们专班工作人员在督查过程中,经常被感动。”这样全心全意服务企业,推动项目如期落地的案例在益阳高新区还有许多。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益阳高新人把激活企业创新力,扶持科创企业“拔节生长”当作自己的使命和职责所在。用“金牌服务”换“金字招牌”益阳高新区推行“零式”服务,让办事“零等待”,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群众办事提供便利。目前,针对企业、个人推行“主动提醒”服务事项达23项。推广“湘易办”,目前已在上千人中推广应用,让更多群众体会到“一机在手,政务服务‘触手’即享的‘零距离’”便利。采取政府买单,向新开办企业免费发放四枚公章(三公一私),让新开办企业注册登记的同时免费获得公章,确保印章与营业执照同步发放,实现新设立企业“零成本”。2023年上半年,益阳高新区向新开办企业赠送印章426套,累计为企业减负约25万元,大大降低了企业开办成本,提高了企业开办效率,激发了经营主体创业创新活力。针对2023年的中国作家协会作家活动周、中国作家益阳文学周、益阳市文旅融合发展大会、益阳信维电子科技产业园开园暨MLCC投产仪式等重大活动,益阳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主要领导多次参与调度,现场解决问题。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奋斗的目标。益阳高新区不仅打造着产业的“高”“新”,而且开创着事业的“高”“新”,着力为社会提供稳定高薪的就业岗位,近五年来园区工业企业新增就业岗位2万余个。宜业也是为了宜居益阳高新区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相融”的路径,秉承“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生态、倡导绿色消费、实现绿色文明”的思路,通过协调发展,创建出了产业兴、功能全、生态好、风光美、品位高的现代绿色生态园区。近五年来,益阳高新区强化优质教育供给,丁香小学、凤山小学等优质学校相继建成投入使用,东部博雅高中开学,辖区拥有中小学校16所,学位2.49万个。完善卫生健康体系,康雅医院、益阳市妇幼保健院等多家综合医院拥有床位2100余张。确保河湖安澜,实施志溪河堤防加固和生态修复工程。优化安置模式,高标准推进生活配套区建设。助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纵深推进产城融合,着力增加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建成高铁站房及“五纵四横”骨干路网。“一园两中心”全面启用成为城市新地标。新建续建市政道路约56公里,朝阳片区、东部片区、高铁片区加速融合发展。发展的鼓点声声激扬,攀高的步伐更加铿锵。乘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东风,益阳高新区以创新为桨、以梦想为帆,通过全面提升服务效能,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奋力打造创新发展示范区、现代产业核心区、高端人才集聚区,为湖南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贡献更加强劲的益阳高新力量。

11.292023
益阳高新区:汇聚人才“第一资源” 激荡创新发展动力

2023年10月31日,迄今为止益阳市投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电子信息产业项目益阳信维电子科技产业园开园暨MLCC投产仪式在益阳高新区举行。这一项目由信维通信(益阳)有限公司、益阳高新产业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湖南益阳高发财信电子合伙企业共同投资,矢志于打造益阳“世界电容器之都”和千亿级特色电子信息产业园。“为了吸引我们回乡发展,益阳市委、市政府和益阳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下足功夫,仅深圳就来了5次,最晚的一次谈到凌晨2点。家乡的诚意让我很感动。”信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益阳安化籍企业家彭浩谈及回乡发展的原因时如是说。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在湖南省大力倡导的这一理念下,益阳高新人用心用情的作法取得了显著效果。除了满满的真心,益阳高新区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奋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着力打造“世界电容器之都”的决心也是彭浩来此投资的重要原因。吸引顶级人才,培育高端产业,形成产业链发展,益阳高新区早有成功案例。早在2004年益阳碳基材料产业兴起时,益阳高新区就瞄准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时任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领导的课题“高性能碳/碳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彼时,这一课题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突破了低成本制备关键技术,开启了碳基复合材料民用之路。2005年6月,益阳高新区用十足诚意吸引了中南大学在益阳高新区建设金博科技产业基地,加速“高性能碳/碳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成果转化。历经10多年发展,湖南金博碳素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碳基复合材料在太阳能单晶硅和半导体单晶制造热场系统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全国排名第一,该企业也成为我国资本市场民用碳/碳复合材料第一股。金博碳素如同一块磁铁集聚碳基材料产业链企业28家,包括16家核心企业、12家关联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0家、高新技术企业17家。现有省级以上科研平台9个;国家级单项冠军产品1个、省级单项冠军产品2个;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家;国家级绿色工厂2家。“先进碳基材料产业集群”入围湖南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对象。做强“头雁”,还要壮大“雁阵”。近年来,益阳高新区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发挥政策激励引导作用。2023年以来,益阳高新区组织铠欣科技等2家企业申报湖湘青年英才项目,金博股份等3家企业申报湖南省“三尖”创新人才工程项目,福星食品等3家企业申报益阳市级专家工作站,伟源科技等2家企业申报湖南省级专家工作站。帮助42人申报了益阳市中心城区企业第一批新引进本科以上学历人才补贴;组织屹林和联芯精密申报第三届益阳市“银城青年英才”培育工程项目;组织湘投金天申报益阳市2023年“卓越工程师”选树……与此同时,益阳高新区深化“放管服”改革,提质升级“亲人式”服务水平。2023年以来,为企业节省报建费2700余万元;以大兴调查研究为契机,为企业解决各类问题100余个。强化惠企政策兑现,1-9月留抵退税3.3亿元,12家企业获扶持资金1.9亿元。深化水电气供给跟踪服务及用工保障,110kV川潭变电站建成投产,新增企业用工3200余人。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益阳高新区科创事业底气十足,欣欣向荣。如今,益阳高新区20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正围绕科技谋创新、提产业、促改革,激荡出更充沛、强劲的发展动能。

11.282023
益阳高新区:“文化+科技”双轮驱动园区高质量发展

2023年暮春,中国当代作家、文化部原部长王蒙领衔的40余名作家天团走进益阳高新区清溪村,拉开中国作家益阳文学周的序幕。2023年晚秋,中国著名词曲家何沐阳、中国当代小说家盛可以等文体人士担任益阳市文化旅游推广大使,再次走进清溪村,一同畅想文旅融合发展新篇章。一个小小的清溪村何以在一年内两次吸引各路名人的目光?清溪村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乡土文学巨匠、斯大林文学奖获得者周立波的故居,也是其《山乡巨变》等小说的创作背景地。益阳高新区希冀依托“一个人”(周立波)“一本书”(《山乡巨变》)“一泓文化”(立波文化),围绕文学做文化、产业、景区,通过文化赋能、文旅融合,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这一发展思路在益阳高新区一以贯之推动园区纵深发展。近年来,益阳高新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始终坚守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对标对表全国先进高新区,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奋力书写又“高”又“新”两篇文章。今年前三季度,该高新区各项经济指标稳步增长,展现强大的活力。文化赋能,科技助力。在“文化+科技”双轮驱动下,益阳高新区正在探索一条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在三湘大地上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益阳高新篇章。总投资200亿元的益阳信维电子科技产业园开园,填补了益阳在高端电容器制造方面的空白,助力益阳建设“中国电容器之都”。高端制造项目的创新奋进,只是益阳高新区科创“森林”的一角。作为一座不沿边、不靠海的老工业基地城市,益阳市在科教资源、科研机构、大企业数量等方面缺乏比较优势。在此情势下,如何实现创新突围?对此,益阳高新区谋势、造势、借势,全面构建科创生态圈,打造科创“高地”。谋产业发展之势:益阳高新区围绕益阳市重点产业数字经济抢先发力。近年来,益阳高新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以信息化实现园区的科技化、智能化、智慧化。近3年来,累计投入45.5亿元,推动80余家企业信息化、智能化改造,成功获批首批湖南省大数据产业园。这一策略让园区骨干企业产值大增:今年伟源科技、艾迪奥产值同比分别增长29%和26%;这一策略让企业自研产品实力大增:今年益阳橡机、屹林材料、艾迪奥等企业自研产品入选湖南省制造业单项冠军名录;这一策略推动今年专精特新企业数量猛增: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8家;这一策略更是带动整个益阳高新区经济平稳增长。以数强“实”,因数更“新”。在数字经济的引领下,益阳高新区先进制造业“三张名片”——“一都”(世界电容器之都)“一谷”(中国碳谷)“一基地”(路机智造基地)不断被擦亮。信维电科高端MLCC项目投产后,将月产1200亿只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全力打造世界前三的MLCC产业基地,助力益阳建设“中国电容器之都”。金博股份领衔打造“中国碳谷”,牵头打造“碳谷”三期项目,聚焦高纯碳粉、碳纳米管、碳化硅第三代半导体等先进碳基复合材料研发与生产,2024年将逐步投产。三一重工从以输送泵为主营业务到建成铣刨机、摊铺机和智能车桥两家“灯塔”工厂,实现了从传统加工向智能制造的转型,未来将致力打造国内最大的“路机智造基地”。造物理空间之势:益阳高新区覆盖企业创新全链条,助力科创项目成长。大力实施平台驱动发展战略,专注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各类创新要素、资源集聚整合,全面提升园区科技、人才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搭建数字经济产业园、院士专家产业园、中以科技产业园等平台,截至2022年年底,益阳高新区拥有湖南省级以上研发平台93家。培育湖南省级以上众创空间和湖南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各4家,其中东创孵化器成功升级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逐步形成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孵化链条,既覆盖了从“萌芽”到“幼苗”、从“树木”到“森林”全生命周期,又实现了“上下楼就是上下游、园中园就是链接链”的企业创新全产业链条的科创生态。借产业转移之势:益阳高新区拓宽创新发展格局,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从建区之初发展益阳市朝阳区,再南扩到谢林港镇,再到现在大力发展东部产业园,益阳高新区每一步发展都凝聚着顶层设计思维,顺应着时代发展潮流,朝着区域协同发展之路,奋勇前行。目前,益阳高新区产业布局基本成型,形成了东部片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板块、中南科创园科技创新及现代物流板块、“一园两中心”和高铁片区中央商务板块、以清溪村和天意木国为龙头的文旅体康产业板块等特色产业板块。科创项目纷至沓来,创新发展势如破竹。在益阳高新人的如椽大笔中,一个以科创为核的巨大“磁场”正加速形成。目前,益阳高新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28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家、湖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4家,成为益阳市当之无愧的最具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高新区。“实力高新、智力高新、活力高新、魅力高新”成为现实。

11.272023
湖南湘江新区: 拉满招商引资“热力值” 挺起高质量发展“硬脊梁”

10月10日,湖南湘江新区召开招商引资推进大会,第一时间吹响实施全员招商、全域招商、全力招商的集结号;10月12日,湖南湘江新区国企湖南麓谷发展集团举行集中签约仪式,钠科新材料、硕博电子等13家企业及机构亮相,将逐一落子新区,投资总额高达4.56亿元;10月13日,沃尔玛、博世、拜耳等跨国公司高管深入湖南湘江新区访企业、看平台、寻合作,将新区招商引资的“热力值”拉满;10月27日,长沙市全力推进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深圳推介会、全力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广州推介会相继举行,湘江新区成功签约4个重大投资项目,涵盖先进储能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装备和工程机械等领域……这样忙碌的场景,正是湖南湘江新区全力拼招商引资的最好体现。招商引资作为长沙“一号工程”,奔跑中的湘江新区,无论是项目数量还是总投资额,都创下前三季度招商引资的“最强开局”,2023年前三季度新区直管区新引进产业项目175个,总投资额564亿元,让经济的齿轮加速转动起来。主动出击,拉满链上招商“进度条”招商引资要主动出击,才能落地有声。“我们落户湘江新区后,将在新区新建200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厂房,并将投资建设一个大型的功能细胞谷,用于基因检测、细胞治疗的研发与生产。”近日新招引签约的生宝生物科技副总经理唐升斌介绍,之所以牵手麓谷发展集团,就是看中了国企的孵化和培育实力。管中窥豹,在新区招商引资中勇于担当的国企总是冲锋在前。“2023年我们积极与新区的15条产业链联动,主动外出寻商,开展省外招商4次,走访省内外优秀园区近50家,新引入了80余家省内外优质企业,其中不乏‘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三类500强’关联企业。我们力争全年新引入企业达到100家,切实为新区招商工作贡献麓谷发展力量。”麓谷发展集团董事长李大群介绍。创新招商方式,新区一直在行动。2023年,新区根据自身重点发展的产业链组建15个链办,由新区委领导及岳麓区人大、政协主要负责同志担任产业链链长、龙头企业高管担任产业链企业链长,进一步实现产业链招商引资工作的精准化、多元化、渠道化、数字化。产业链招商比拼的不是土地、税收等政策的优惠,而是以产业链分析为基础,满足构建产业链的需要,寻找和弥补产业链的薄弱环节,确定目标企业,打造产业集群,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招商。2023年以来,15条产业链主动出击,赴外地招商303次,累计对接招商目标企业1200余家,推动签约项目147个,合同引资额237.2亿元。目前,新区15条产业链已成功组建招商基金8支,为实体经济发展赋予金融血脉。 以情动人,奏响湘商回归“奋进曲”湘商是推动湘江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新区招商引资的宝贵资源。10月7日长沙市招商引资工作动员大会明确提出,要提升湘商回归实效,要“用心用情推动湘商回归”,精准对接重点湘商资源。2023年以来,湘江新区在号召湘商回归投资兴业、推动“回归经济”方面大动作频频。为方便广大湘友返乡投资创业提供全流程服务,10月8日,湘江新区精心选址长沙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建设了“湖南湘江新区湘商回归和返乡创业指导服务站”。“回归湖南,这里魅力和机遇无限。”万兴科技的创始人吴太兵作为湘商代表发出湘商回归的倡议。作为湘商回归的代表性企业,安牧泉自2019年落户新区以来,建成年产能1000万颗的CPU先进封装产线,成功量产大芯片封装,完成四轮股权融资,估值近20亿元。“新区各级领导的关怀让安牧泉坚定了立足新区、深耕新区、扎根新区的决心,未来希望安牧泉成为凝聚湘商回归和返乡创业的有生力量,为湘江新区加速挺进国家级新区‘第一方阵’多作贡献。”安牧泉董事长朱文辉感触地说。湘江新区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及产业链优势,能促使省外企业顺势而为。2023年以来,新区精心组织举办岳麓峰会、“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湘商恳谈会、百万校友回岳麓等系列活动,向海内外湘商企业精英、校友代表推介宣传新区,发出返湘创业倡议,共谋合作发展。“为了更好地落实招商工作,新区建立健全了招商指引等内部管理机制,不断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能。”新区商务和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以来,新区累计与1200余名湘商、企业精英进行深入洽谈,共谋家乡发展。 拓宽视野,打造外向型经济“新力量”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自2014年起,湘江新区积极打造建设湖南湘江新区(长沙高新区)国际科技商务平台,主动引进境外成立的非盈利性质商协会机构,来自韩国、以色列、奥地利、澳大利亚、日本滋贺县等26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商事组织在新区干事创业,荟聚海外资源,成为新区对外开放乃至湖南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窗口之一。国际人才服务之家的创建、麓谷国际美食港的打造,让具有国际化标签的湘江新区深得海外人才喜爱。“跟国际科技商务平台的人在一起,就像是跟家人在一起,他们会帮助你解决很多方面的事情,在你有需要的时候,都能够得到解决。”作为湘江新区商务顾问汉斯在长沙已经呆了10余年,帮助新区搭建国际科技商务平台、提供建设性意见。“很感谢国际科技商务平台,团队成员从我们申请办理人才公寓到小孩入学,他们一直在我们身边,为我们挑选学校并对接相关部门,让我们在这里工作的更加安心和舒心。”马里项目孵化站负责人孔特表示。随着国际科技商务平台的不断发展壮大,新区在迈向全球视野、寻求全球伙伴携手共进的全局招商规划持续进行中,正为全力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核心引领区增添新动能和新力量。“做好新区对外开放经贸交流是当前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新区商务和市场监管局三级调研员、对外科技交流中心主任李唯敏分享道,目前国际平台己组织海内外双边企业或政府企业对接1000多次,组织40余个出国(境)团组实地了解海外市场,服务新区企业数千家,助力100余家企业抱团出海。招商路远,发展力长。湘江新区商务和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新区将多渠道发力,深化常态化驻点招商,以更大的招引工作力度,全面促进招商引资提质扩量,以强产业挺起新区高质量发展的“硬脊梁”。

11.082023
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 开辟科技创新“新赛道”塑造转型发展“新动能”

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以下简称科技园)由南京化学工业园区发展而来,规划面积31.7平方公里,是南京唯一以发展现代化工为主的专业园区,定位于打造特色鲜明、产品高端、安全绿色的新材料产业高地。目前,园区已建成投产各类企业128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110余家,包括中石化、德国巴斯夫、美国塞拉尼斯等20多家世界500强、全球化工50强及细分市场领先企业,形成了“以石化、碳——两大产业链为主要支撑,新材料、生命健康为发展方向”的现代产业体系,综合实力位居全国600多家化工园区第一方阵,连续两年工业总产值突破2600亿元。2022年底发布的“2022高质量发展化工园区30强榜单”中,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位居全国第二,其中经济总量(产值)排名第一。集聚科技创新要素,夯实自主创新基础在传统化工产业产能过剩、成本持续上升、盈利空间不断被压缩的情况下,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科技园把创新驱动战略置于发展的重中之重,对标新时代创新高地、产业高地、人才高地,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转型升级。一是推进高端人才集聚,在全球范围内打造研发、创新和产业化的“朋友圈”“生态链”,引育更多一流科学家、优秀企业家和卓越工程师;二是突出创新体系建设,鼓励企业瞄准关键材料的进口替代和国家重点战略需求,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产出一批原创性、标志性创新成果,积极抢占创新高地。培育企业小升高、高升规,打造中小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独角兽瞪羚企业、上市企业的“雁阵梯队”。截至目前,已培养高新技术企业15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00余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4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及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企业4家、上市公司6家;三是充分利用新材料国际创新社区、C-PARK等科创载体,围绕新材料、生命健康等产业进行布局,完善从研发实验、中试到产业化的全生态孵化链条,为新兴产业培育提供有力支撑。科技园注重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发挥高校在科研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辅导企业建设工程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加快科技赋能,攻克关键技术,推进企业转型升级。截至2023年,科技园累计建设各类省级以上创新平台88家,其中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获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营造创新生态体系,激发人才创造活力科技园围绕服务企业、服务人才,多举措开展各类创新活动,积极营造生生不息的创新生态体系,致力构筑人才政策“洼地”,成就创新发展“高地”。园区历来重视激发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弘扬企业家精神,支持鼓励民营企业创新,围绕加快项目落地入驻、人才培养,依托重点产业发展优势,加快构建产业技术人才创新平台体系。为顶尖人才、科技领军人才、海外人才、青年大学生提供支持举措,实现从塔尖到塔基的“金字塔”人才政策体系。依托南京科教资源优势,科技园强化科技人才支撑,打造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在国内同类园区中率先建成完整的新材料产业创新孵化链条。目前,已拥有国家级科技孵化器1个、国众创空间2个;引育诺奖及院士团队12个、国家重点工程人才31人;获批省级留创园、侨联新侨创新创业基地,建有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4家,省级博士后工作站8家,拥有在站博士后50人。打造高端创新载体,建设创新创业沃土科技园注重打造高端创新载体、营造创新创业沃土,目前建成约50万平方米的科技产业创新平台——新材料国际创新社区和江北新区C-PARK成果转化基地。新材料国际创新社区是园区实现以创新发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创业基地,毗邻地铁,30分钟直达南京主城区,建有满足化学化工、药物合成要求的标准化学实验室、精装商务办公室,瞄准材料产业、生命健康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方向,已入驻扬子英力士、AP等世界500强企业的运营总部,集聚沃谱瑞、格洛特等300余家科技人才企业。为满足企业和人才多样需求,科技园重点打造了集购物、餐饮、健身、休闲于一体的“立体式创新创业生活城”,为入驻的各类企业提供舒适、便利、全面、丰富的生活体验。江北新区C-PARK成果转化基地以研发、孵化、中试、产业化创新一体化为亮点,目前已建成研发实验楼、标准厂房、并配套建有污水预处理站等安全环保附属设施,拥有值班宿舍、食堂餐厅、通勤班车等配套生活设施。此外,园区还举办“智汇新材料赋能新未来”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科创产业投资环境推介会(北京专场)暨科技项目签约仪式活动,以科技招商加速集聚创新资源,积极引进高质量科技项目,为科技创新提供活水源泉。推动协同创新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推动园区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开展项目合作,推进技术攻关和企业转型升级,科技园积极搭建企业与高校院所沟通桥梁,密切联系高校科研院所,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在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领域,积极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过程所等科研机构及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开展合作,依托高校、院所的国家级科研平台,联合行业龙头企业,累计建成落地17家新型研发机构,孵化引进众多科技型企业,历年南京市新型研发机构评估中,5家机构获得绩效评估奖励;1家研究院和3家孵化企业获得股权融资,融资总额超1.5亿元;清研新材料研究院配套设立了一支2亿规模的新材料产业基金。与南京大学合作,参与“中科院学部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推进高端技术在园区转化落地。另外,园区成立了新材料科技园知识产权联盟,依托联盟不断深化与南京理工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助力企业提高知识产权创造力和运营,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未来,新材料科技园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决策部署,在科技创新上不断实现新突破,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持续保持全国化工园区“第一方阵”,努力书写区域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11.082023
江阴高新区: 做大做强“创新链” 攀“高”逐“新”向未来

江阴国家高新区前身为江阴经济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2002年省委、省政府赋予国家级开发区的经济审批权和行政级别,2011年经国务院批复升级为国家高新区。历经多年建设,基本形成了以特钢及金属制品为特色,微电子、生命健康、高端装备为支撑,新能源为战略的“1+3+1”现代产业集群。创新平台是创新成果孵化、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江阴高新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新平台建设为抓手,不断完善创业孵化服务体系。在科学规划建设本土科创载体的同时,向外借力布局“科创飞地”,充分整合优势资源,持续提升创新平台研发水平,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构建“科创载体”,催生创新之花竞相绽放在江阴集成电路设计创新中心的研发实验室内,来自江苏乾合微电子有限公司的工程师正用网络分析仪对一款射频前端芯片新品进行电性能测试,确保芯片为客户提供更稳定的信号接收强度。作为一家射频前端设计公司,乾合微秉承扎根消费电子、立足工业电子、开拓汽车电子的理念,深耕射频硅基半导体设计领域,企业产品逐渐覆盖了展讯、联芯、中兴微等目前市场主流的各种手机平台及无线通讯平台,目前已累计申请了35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半数已得到授权。技术创新硕果累累的背后,离不开江阴集成电路设计创新中心的助力。从提供多间办公室的使用场地,到大量集成电路仪器仪表设备的分享,再到各种政策的补贴,江阴集成电路设计创新中心在软硬件等方面为企业开展业务带来了便捷,促进了企业运营成本的降低,让乾合微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和更高的平台展现企业风采、实现企业价值。江阴集成电路设计创新中心由江阴市政府、江阴高新区管委会联合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等共同投资建设,是一座集成电路设计、人工智能、传感器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与产业孵化培育平台。创新中心成立以来,已累计吸引20家集成电路链上企业落地江阴,不断为江阴集成电路产业链集群发展注入创新活力。持续的产业创新,离不开更多一流载体的加持赋能。近年来,江阴高新区发挥龙头企业作用,主动与院士、高校、央企等合作,先后建立集成电路设计创新中心、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刘良院士—江阴中药产业研究中心、长三角工业物联网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推动优质创新资源在高新区集聚发展。下一步,江阴高新区将加大实科创载体建设力度,构筑高品质科创空间和复合型产业空间,打造一批新型高端、适应新兴业态的科创载体。 借力“科创飞地”,助推产学研合作多点开花在智云流形科技(江阴)有限公司厂区,一台智能焊接机器人正在进行作业调试。在智能控制平台牵引下,焊接机器人按照设定的模式精准挥舞机器臂,流畅高效地完成着每一道调试工序。作为一家以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及工艺应用为研发核心的高新技术企业,智云流形的产品涉及工业机器人所应用的焊接、打磨、喷涂、金属加工等多个领域,以“交钥匙”的方式为客户提供国产化智能方案。2020年,智云流形通过江阴高新区的深圳异地孵化器招引而来,一方面是被江阴优质的营商环境所吸引,另一方面也是对江阴庞大的制造业客户市场充满期待。落户高新区以来,江阴各级政府部门为企业申请政策补贴提供帮助和指导,并为员工提供人才公寓、解决企业的融资难问题,让企业能够心无旁骛扎根江阴发展。为抢占科技成果转化先机,江阴高新区积极搭建承担技术研发、人才招引、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联动等功能为一体的“科创飞地”,并通过招商模式创新,按照“载体+资本+人才+基金+运营团队”五位一体要求建设科创飞地。近年来,借力“科创飞地”破题产业创新发展,江阴高新区已先后在北京、上海、深圳、西安及武汉5个城市设立“科创飞地”,形成“东、西、南、北、中”多点开花的格局,开启“科创高新”建设新篇章。截至目前,五大“飞地”累计落户科技人才项目超60个,引进高层次人才超100名,有效助力江阴高新区新兴产业增量提升和传统产业存量升级。 打造创新平台,带动产业链迈向更高端随着2023年年初“日照三号”卫星的成功入轨,长三角太阳能光伏技术创新中心所研制的新一代商业卫星专用太阳电池阵经受住了重要考验。作为国内首个光伏创新中心,位于江阴高新区长山大道55号天安数码城A3楼的长三角太阳能光伏技术创新中心运行一年来,不断聚力科创,向“光”而行。自2022年7月运行以来,光伏中心在研制新产品的同时,成功孵化出项目单位——江阴旭迈思科技有限公司。该项目采用全球首发专利技术,解决了当前组件级电力电子技术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长三角太阳能光伏技术创新中心由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江阴市政府及若干大型骨干企业联合共建,定位于建设成太阳能光伏及其综合应用领域国际一流的研发机构和创新基地,以太阳能光伏前沿技术、关键共性技术以及光伏应用技术为核心,打造创新资源集聚、组织运行开放、结构多元、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光伏及综合应用技术创新中心,引领长三角乃至全国光伏产业技术发展,致力于将最新的光伏科技用于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光伏应用领域的推动者与领航者。依托光伏中心平台,江阴高新区将集中力量开展前瞻性、应用型研究,从而带动整个新能源产业链向更高端迈进。这也是江阴高新区积极搭建高品质创新平台、灵活用好各方资源、,使之成为园区产业升级之源的重要举措。做大做强“创新链”,攀“高”逐“新”向未来。未来,江阴高新区将继续加大实科创载体建设力度,形成“开工-竣工-投用”循环有序的建设梯队,围绕“1+3+1”主导产业和未来产业,构筑高品质科创空间和复合型产业空间,打造一批新型高端、适应新兴业态的科创载体;健全“区级、江阴市级、无锡市级、省级、国家级”五级创新孵化体系,以创建一批、认定一批、升级一批来优化科创载体管理水平;深入实践异地孵化器建设管理运行,探索研发孵化在外地、产业化在本地的逆向创新模式,做大做强“科创飞地”,进一步延伸“创新链”;按照政府引导、合作共建、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市场化机制,建立资金、技术成果、品牌、管理等多要素、多形式合作模式,持续拓展高品质创新平台版图,共同推动产业创新协同;同时,以赛为媒,借助双创大赛、科洽会、投融资路演等交流平台,积极推动政策及人才项目等服务资源共享,提升创新平台孵化项目入驻率,加快推进生物医药创新港、东久(江阴)国际智造产业园等一批载体建设,为创新平台孵化项目入驻提供更多产业化空间。

11.062023
郑州高新区: 以会为媒 在传感产业赛道上高歌奋进

传感器是物联网底层技术的三大支撑之一,是万物互联、万物智能的基础,是以芯片、5G相互促进发展的核心战略性支撑产业。当下,随着科技的发展,传感器技术在智能生产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智能传感器作为万物互联、万物智能的基础,是助力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核心。世界传感器大会作为产业培育和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已成功举办四届,在业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近年来,郑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传感器产业发展,大力推动技术研究、技术公关、技术应用、成果产业化等全产业链条衔接,统筹推进“芯、屏、网、端、器、用”联动发展,加快打造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全市传感器产业规模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成效显著。2022年全市智能传感器核心及关联企业规模超过300亿,关联及应用企业近3000家。感知世界,智创未来。11月5日,2023世界传感器大会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展会以传感器研发创新为核心,以传感器系统集成与应用为切入点,涉及传感器应用、标准发展和相关元器件,产业链上下游的关联企业同台展示传感器产业生态圈,近300家国内外企业积极参展。传感器领域知名院士专家和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围绕传感器领域的技术前沿、产业趋势和热点问题等进行深入研讨,分享传感器科技、产业和应用的最新成果,共促传感器产业高质量发展。河南省副省长刘尚进在大会开幕式致辞中指出,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把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强重点产业链作为建设现代化河南的关键任务,重点培育包括智能传感器产业在内的28条产业链,打造智能传感器产业高地,目前气体传感器、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全国市场占有率均居第一位,郑州高新区综合实力居全国传感器十大园区第四位,“一谷多园”产业发展格局持续优化。以会为媒,推动招引工作全速竞进作为河南首个世界级产业发展大会,已连续成功举办四届的世界传感器大会,通过开展系列招商、举办产销对接会、签约落地一批项目等活动,促进会展业与主体产业融合发展,为全省传感器产业发展增添了新动能,品牌效应已逐步显现。招商引资是澎湃城市动能的“生命线工程”。近年来,河南省在传感器产业领域持续发力,招引一批创新平台、科技孵化、制造业类项目,在传感器核心器件、产业应用及科技成果转化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郑州高新区积极响应省委指示,瞄准“头部企业”、产业链核心企业,强化定向招商、以商招商,对外突出招大引强、招高引新、招优引精;组织开展推介交流会,建立传感器领域相关产需对接交流机制,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与合作,广泛吸引国内外优质资源集聚;持续发展河南省智能传感器创新联盟,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在2023世界传感器大会开幕式上,36个项目成功签约,总金额约360亿元。特别是把传感器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的郑州高新区,与紫光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中国联通郑州分公司、东华软件股份公司、豫信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德国海德堡印刷机械股份公司、德国莱茵集团、法国斯迪拉(Stilla)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达成合作,一口气签下24个“大单子”,总金额300亿元,金额占比超8成,以“跳起来摘桃”的奋进姿态,抓住每一份招大引强的契机,推动招引工作全速竞进。 协同创新,抢占传感器产业制高点郑州高新区始建于1988年,1991年获批国家高新区,2016年成为郑洛新国家自创区核心区,拥有各类市场主体7.6万家、高企1797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059家,累计培育上市公司21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41家、省专精特新企业246家、省创新型中小企业742家,形成了“传感器为重点的物联网、网络安全为重点的电子信息、精密测量为重点的北斗应用、超硬材料为重点的新材料”四大主导产业。一直以来,郑州高新区坚持把传感器产业定为四大主导产业之一进行重点培育,全力推动郑州高新智能传感器产业基地和智能传感器研发服务平台尽快建成投用,谋划打造“世界传感器大会”、北斗年会、数智治理峰会等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吸引全国乃至全球传感器产业领军企业、优秀团队、高端人才、商业投资等资源集聚,促进政、产、学、研、用、金、媒等环节的合作,营造智能传感器发展浓厚氛围。据悉,如今的郑州高新区在智能传感器及终端的研发和产业化方面已跻身国内领先行列,形成了气体、气象、农业、电力(网)等多门类传感器产业链及批量生产能力,涵盖了环境、工业、农业、电力等诸多领域,集聚传感器相关企业 4000 余家,现有高新技术企业中有780余家与传感器产业相关,占全区高企总量的43.2%,奠定了高新区传感器未来发展的基础。自2018年起,一年一度的全球传感器领域国际盛会都会在如意湖畔如约而至,这也帮助高新区促成一批传感器相关的重要项目签约,4年累计签约项目55个,协议总金额合计超过430亿元。通过招引一批创新平台、科技孵化、制造业类项目,在传感器核心器件、产业应用及科技成果转化上持续发力,为高新区传感器产业发展增添了新动能。其中,落户郑州高新区的汉威科技,早已发展成为气体传感器行业龙头,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70%,已形成了“传感器+监测终端+数据采集+空间信息技术+云应用”的系统解决方案,覆盖智慧安全、智慧市政、智慧环保、健康家居等板块,多项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2023年9月,郑州高新智能传感器产业基地也在传感谷正式开工建设,有了产业基地的加持,郑州高新区将集聚更多传感产业相关企业,推动智能传感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助力河南省抢占传感器产业制高点。郑州高新智能传感器产业基地项目开工既是郑州市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集结动员令,也是郑州高新区锚定电子信息“一号产业”,抢占智能传感器产业制高点,推动智能传感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把传感器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之一的郑州高新区,将以此次大会为契机进一步完善产业链。郑州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郭程明介绍,郑州高新区将围绕“延链、补链、融链、强链”,聚焦“1+9产业链现代化提升工程”,即唱响一个具备国内外影响力“传感谷”品牌,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着力做强核心优势产品、提升MEMS制造能力、培育关键材料设备、打造产业链创新平台、增强软件算法支撑、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加强产业链协作配套、推动孵化器赋能产业、加快示范推广应用等9大工程,全面提升智能传感器产业链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建设具有国内影响力的智能传感器产业生态圈、构建全国智能传感器创新高地。

09.282023
葛店高新区: 铆定“三大定位” 打造武鄂创新高地

1997年,湖北省葛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葛店高新区)由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一场由江村渔港到产业新城的蜕变就此开启。2001年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葛店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基地,并获批“中国药谷”商标。2007年批准纳入武汉国家生物基地核心区;2009年获批成为武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组成部分,是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拓展区;2018年获批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聚集区;2020年获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奋斗,2022年在湖北省省级高新区中排名第2位,全国217家国家级经开区中综合排名第38名,这片土地上产业聚、城乡美、居民乐,逐渐成为武汉新城创新要素的汇聚高地,成长为一座开放的高新技术产业新城。 打造高质量发展“增长极”,五大产业并驾齐驱葛店高新区是鄂州高质量发展“增长极”,主动融入武汉产业布局,已形成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大健康、光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等五大支柱产业,通过互通、互融、互促打造产业链生态,构建“一链式产业生态圈”,与武汉产业形成产业链、投资、供应关系的企业达到70%左右。以容百锂电、虹润高科、南都新能源等26家企业为代表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年产值达350亿元,容百锂电2022年产值突破210亿元,成为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出货量全球第一。以华工法利莱、武汉华电、逸飞激光等72家企业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年产值达228亿元。以人福药业、唯森制药、康源药业等23家企业为代表的大健康产业,年产值达122亿元。以三安光电、瑞华光电、芯映光电等15家企业为代表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年产值达50亿元,葛店新型显示器件产业集群入选湖北省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唯品会、苏宁为代表的电商产业,以武汉万吨·华中冷链港及中通、圆通等为代表的物流产业,以省质研院等为代表的检验检测产业,以佛罗伦萨小镇为代表的商贸服务业等共同构筑起葛店现代服务业坚实基础。葛店中部电商示范基地入选全国10家国家电商示范基地综合评价成绩突出单位,成为全省唯一上榜的电商示范基地。 构筑武鄂同城化“ 桥头堡”,武鄂两地加速“融城”葛店高新区全域面积96平方公里,与武汉东湖高新区地相连、水相依、路相通、人相亲、业相融,协同发展,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合一体化发展的生动局面。2021年,武汉地铁11号线葛店段通车,成为武汉地铁第一条跨市运营的路线,每日往返于光谷和葛店的“新武鄂人”已逾万人,武汉301、345南北两条公交均直达葛店,实现了葛店和光谷从“双城”到“同城”的生活。建设武鄂“硬联通”道路,加快武汉、鄂州交通同网。人民西路与东湖高新区科技一路联通项目年内将达到通车条件;纵向建设葛店大道,已完成南段建设。短咀里湖桥和高新大道拓宽工程正在进行,建成后将打通武鄂交通堵点,构建内外通达的交通体系。民生同保,服务共享。与武汉东湖高新区“跨域通办”事项240项,医保、社保、公积金、企业注册等服务融合共同,享受武汉顶级医疗资源和人才资源。不断完善城市功能,致力于打造高品质都市生活圈,相继配套建设五星级酒店、湖北省中医院葛店院区、临床中心、图书馆、综合交通枢纽、鄂州市烈士纪念园,并且一年建一所小学、一座游园,人居环境不断改善,让“新武鄂人”安心生活、放心工作。迈向大走廊创新“策源地”,打造新兴产业“集聚区”      精准对接武汉“光芯屏端网”万亿级产业集群,主动布局三安光电、芯映光电、瑞华光电等光电子信息产业项目,与东湖高新区的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长江存储等百亿级企业形成产业上下游配套,共建100平方公里的光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区,共同打造国家千亿级光电信息产业基地。对标光谷生物城,投资40亿元建设大健康产业园,积极承接光谷生物城科技创新资源,扩大光谷“生物城”对葛店“药谷”的辐射带动作用,与光谷生物科技城错位发展,与光谷生物城共同打造千亿级大健康产业集群。在高端装备制造方面,以华工科技、千瑞达、逸飞激光等为代表的智能制造重大产业项目同时布局光谷和葛店,带动一大批上下游配套企业落户葛店,进一步促进两区产业深度融合,已初步形成“起步在高校、发展在光谷、壮大在葛店”的全产业链产业体系,奋力打造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聚先行区。高质量发展,关键靠创新。葛店高新区深度融入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的光谷科创大走廊建设,着力构建区域协同、健康有序的创新平台建设格局,打造创新资源承接区,为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提供支撑,探索光谷科学岛—葛店南部生态科学岛建设。葛店正全面融入湖北省委省政府“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发展布局和武汉新城建设规划,铆定鄂州高质量发展“增长极”、武鄂同城化发展“桥头堡”、光谷科创大走廊重要创新“策源地”目标定位,抢抓武汉新城和花湖机场投运的重大机遇,招大引强,构建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提供一流的政策、一流的政务、一流的生活配套,谱写武汉新城葛店片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作者:葛店高新区管委会王金萍、童勰)

08.292023
马鞍山慈湖国家高新区: 打造创业孵化生态链 跑出创新发展“加速度”

马鞍山慈湖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慈湖国家高新区)前身为成立于2002年5月的慈湖工业园,2006年4月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2012年8月由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高新区。近年来,慈湖国家高新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强化“双创”载体管理,着力构建“创业大学-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创业孵化生态链条,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加速科技要素集聚,促进产学研用融合,激发双创内生动力,跑出创新发展“加速度”,成功入选国务院第三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获批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多点布局,打造创业孵化载体品牌。高新区健全完善“双创”载体管理机制,支持各载体差异化发展,合力打造高新区“双创”载体品牌。自2016年起,高新区采取PPP、EPC等合作模式建设园区载体,目前共建成各类国家级创业载体3家、省级5家,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7家、市级82家。高新区现有3家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众创空间,既有国有全资控股公司运营的载体,也有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的智能制造方向载体,更有依托东南大学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校友经济势能建设的载体,实现多点布局、统一管理。园区企业建设运营管理的宁马青年创业谷、震坤产业园等多个载体,为高新区创新创业提质升级提供了广阔空间。全线开花,构建创业孵化生态链条。高新区着力构建“创业大学-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创业孵化生态链条,打造园区内部创业孵化全生态模式。积极整合高新区、安徽工业大学及社会机构师资力量和创业资源,成立江东创业大学,实行“培训教学点+孵化基地”模式,逐步形成综合型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创新创业孵化服务大平台格局。建设带有标准化厂房、办公研发楼、人才公寓等加速器园区,接收孵化器毕业企业入驻,助推企业快速发展、量质齐升。构建有梯度、有层次的载体培育、服务、管理体系,通过培育不断提高载体的服务能力和孵化成效,形成主体多元、类型多样、业态丰富的发展格局。政策引领,优化创业孵化“生态圈”。高新区坚持从创业实际需求出发提升“软实力”,突出政策引领,全面强化创业综合服务能力,先后出台《慈湖高新区科技创新奖励暂行办法》《慈湖高新区政校企合作扶持政策暂行办法》等政策文件,在财政奖补、房租减免、金融扶持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设立创业载体孵化基金;推出“科技贷”“园区贷”等金融产品;依托慈湖紫荆创投母基金,引进私募投资基金助力科创团队。为创业企业提供“普惠制+定制化”服务。目前,园区拥有创业载体累计孵化企业518家、团队61家,培育高企25家,获得专利授权943件。未来,慈湖高新区将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努力在要素集聚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为加快建设创业城市作出新贡献。

08.292023
乘“云”而上揽星辰 杭州云栖小镇管理委员会

云栖小镇是浙江省特色小镇的发源地,位于西湖区钱塘江畔,前身是乡镇级工业园。自2011年起,瞄准了以云计算、大数据为科技核心的产业方向,实施腾笼换鸟促进转型发展,走出一条以数字经济特色产业为先导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近十年间,小镇内企业数量从233家增至3035家,小镇财政总收入从1.51亿元增至11.26亿元,翻了近三番。小镇先后获得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全国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省特色小镇“亩均效益”领跑者、省城乡风貌样板区、省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区等荣誉称号。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小镇以“云”为核心,培育了阿里云、数梦工场、政采云、新华智云等一大批本土数字经济龙头企业,诞生全国首个“城市大脑”,推进城市数字治理现代化。聚焦国家战略,创新探索数字经济与航天产业、军工产业融合发展,先后与中国兵器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电子集团、中国船舶集团等“国字号”央企开展合作,构建高能级产业体系,打造全省首条百亿级空天信息产业链。目前,集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91家、市级以上研发机构68家,科创板企业1家。人才集聚驱动高能级创新。坚持人才兴镇,依托国家级平台加速产业上下游要素集聚,持续吸引顶尖创新人才。引育智元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杭州中心、西湖实验室等7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依托两所高校,成立西湖大学科技园、国科大海思科创园,共建浙大城市学院云栖交叉技术研究院,推动产学研成果转化落地。小镇集聚国内外院士25名,国家、省市级海外高层次人才196人,高端人才数量领跑全国特色小镇。2022年,辖内高校科研院所科研项目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立项6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0项、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1项,累计在世界顶级期刊发表论文320篇。同时,通过高质量举办云栖大会、2050大会、空天信息大会等国际科技盛会,每年吸引数万名科技青年到访交流,成为科技创新的大平台、大载体、大生态。 先行先试推动高效能改革。秉持“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路,以供给侧、服务侧、需求侧“三侧”改革为抓手,聚力打造“创新牧场—产业黑土—科技蓝天”创新生态圈,为小镇创新发展主体提供了“先行先试、大胆改革”的最大可能。在日前举办的2023空天信息大会上,西湖区掷地有声喊出目标——把云栖小镇打造成全国特色小镇第一镇!现场发布了“破茧成蝶”“比翼双飞”“最强大脑”“万有引力”“自在云栖”五大行动计划,打造浙江省乃至全国“数实融合”最大线下实践地,支持领军团队开展颠覆性技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造“最智慧、最便捷”掌上服务中心,以行业性细分活动和主题沙龙吸引更多年轻人相聚云栖。未来,云栖小镇将锚定全国特色小镇第一镇的目标,聚焦开拓空间形态、打造产业肌理、瞄准科技星辰、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品牌成就,紧扣产业主攻方向继续创新深化,实现数字经济和制造业发展能级的双重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