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职业技术大学: 深耕产学研协同之路 赋能职业本科教育发展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7日 来源: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

长春职业技术大学是长春市政府主办的公办综合性职业本科院校,坐落在吉林省长春市。学校办学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52年建立的长春市商业学校,2000年合并组建长春高级职业技术学校,2002 年升格为长春职业技术学院,2025年教育部批复同意以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为基础设立长春职业技术大学。学校是国家百所示范校、国家优质校和国家首批“双高”建设高校。
长春职业技术大学始终坚守“以工为主、农为特色、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办学理念,深耕区域经济发展主导、支柱和战略新型产业,如智能制造、轨道交通装备、卫星及航天信息、新一代信息技术、农产品加工、医药健康、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等职业教育领域,围绕区域产业需求开设涵盖12个专业大类的16个专业群,凭借扎实的技能教学在地方职业教育领域站稳脚跟;2020年学校启动内涵建设工程,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引入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参与教学,构建“校内教师+企业导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开启“技能+学历”双提升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同时确立“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战略,与行业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历经多年发展,构建起“专科筑基-本科升级-产教融合深化”的递进式发展路径。
学校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建有吉林省生物发酵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应用实验室、黑土地保护与种质资源保护开发技术创新与转化中心等12个省级科研平台,智能制造、“互联网+”、汽车运用等8个产教协同应用技术研发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技术攻关、工艺改进、产品检测等服务,破解中小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同时将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实现“教学与生产” 无缝衔接,服务区域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产学研实践
长春职业技术大学秉持科研强校战略,坚持“开放、融合、共享、创新”理念,深耕“立地式”应用技术研发,以“产学研用”一体化为科研导向,通过开放共享型科研服务平台、交叉融合型科研创新团队、创新应用型技术研发项目等方面的建设,在产业转型升级、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高端人才引育、科技开放合作等方面形成了一批标志性成果。
学校以服务吉林省大农业、大装备、大数据、大旅游“四大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为宗旨,聚焦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服务等产业领域,与一汽、吉大、中科院东北地理所等高校、科研院所、专精特新企业深度合作,面向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空气动力、智能工厂、网络安全、黑土地保护与种质资源保护开发等领域,重点建设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应用实验室、智能工厂核心技术创新实验室等7个校企联合技术创新实验室以及生物发酵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大健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黑土地保护与种质资源保护开发技术创新与转化中心、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示范基地、装备制造技术教育科研创新建设基地等共计12个兼具应用技术研究、工程技术研发、产品中试生产、技术成果转化等功能的协同创新科研服务平台,以“需求导向、开放融合、要素集成、培育优品”为宗旨,联合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高校企业与科研机构,共同组建机器视觉创新应用、智能车载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新资源、食品研发与产业化等科技创新团队40个,开展应用技术研究近百余项,为企业解决关键技术难题200余项,服务企业产生经济效益累计约8000万元。
学校校长亲自主抓,成立应用技术研发院、校企合作处专项部门开展产学研工作,组建骨干团队进行合作对接、项目管理、资源协调,同时建立“校企联席会议”制度,每周进行调度调研,研判产业需求、调整合作方向,确保产学研合作精准对接产业发展。出台《校企合作管理办法》《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制定产学研合作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明确项目申报、经费管理、成果归属、奖励机制等内容,同时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基金,年均投入500余万元,用于校企合作项目、技术研发、实训基地建设,同时积极申报政府专项扶持资金项目。
产学研案例
(一)服务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打造科创协同新引擎
学校与长春智灵光电科技有限公司、长春华盛艾思科电子有限公司等共建智能车载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科研创新与服务团队,以企业关键技术需求为导向,共同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共同开展技术攻关与产品研发,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1.精准对接,定制式开展技术服务。团队2名教师作为吉林省科技厅派驻科创专员分别参与企业5GT-box、网关和高精度定位三者融合的轻量级域控单元项目技术攻关项目和压电驱动器H02N研发项目,有针对性地解决技术难题。
2.项目驱动,定量式开展产品研发。发挥校企资源优势,共同承担融合T-BOX功能的车规级高精度组合导航定位系统、国产车规级高性能MCU高精度组合导航定位系统及航空发动机用齿轮泵的耐久性能试验台等产品开发。
3.组合发力,跟踪式开展技能大赛与双创指导,依托产学研合作平台,为学生解决顶岗实习和就业难题。
双方通过合作,取得很好的成果成效:
1.研发出具有高温、高压、大流量的测试能力的齿轮泵耐久智能试验台,相比以往传统的耐久性试验台提升监测效率18%,年节约开发成本350万元,该成果获得吉林省教育厅高校优秀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一等奖;相关成果多次被吉林电视台、《吉林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
2.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职业技能大赛共获省级一等奖8项,获国家级3项。获奖学生章智敏2025年成功考取长春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李鹏博、王博宇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提前录取,年薪达15万元以上,实现了优质就业。
(二)产教融合促发展,校企合作育英才
为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吉林省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长春职业技术大学现代农学院与吉林仟客莱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通过共建实践基地、订单班人才培养、课程开发等模式,打造了产学研协同发展的成功范例,实现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具体做法如下:
(1)共建实践平台,强化产教协同。仟客莱作为吉林省农业科技领域的龙头企业,与学校共建“学生实践基地”和“教师工作站”,为师生提供真实的生产与科研环境。学生可参与动物疫病防控、饲料配方优化等企业核心项目,提升实践能力;教师通过工作站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开展技术研发,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2)订单培养定向输送,精准对接企业需求。针对仟客莱对畜牧兽医、动物医学等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学校开设“仟客莱订单班”,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技术标准融入课程体系。订单班采用“工学交替”模式,学生定期到企业轮岗实习,毕业后优先入职仟客莱,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3)校企双元育人,共筑优质课程体系。仟客莱选派技术专家担任产业导师,定期进校授课,联合开发教材,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前沿同步。此外,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引入企业先进设备与生产案例,模拟真实工作场景,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技能。
双方拓展合作领域,在智慧养殖、绿色农业等方面开展联合攻关,为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技术与人才支撑,为区域农业产业升级树立校企合作典范。
(三)数智孪生赋能校园,产教融合共育人才
学校与数智融合创新团队与公顷科技(吉林)有限公司、中移铁通有限公司吉林分公司合作研发项目“基于数字挛生的智慧校园管理平台”,旨在通过三维建模、物联网(IoT)及大数据技术构建校园虚像,实现智能用电、智慧供热等场景的动态监测与智能决策。具体做法如下:
1.共建协同机制。成立校企联合工作组,组建数智融合创新团队,分阶段推进平台开发与测试,确保技术适配性。
2.场景驱动开发。聚焦校园高频需求(如智能用电、智慧供热),开发数字孪生模块,通过实时数据反馈优化流程效率。
3.资源互补共享。院校开放校园场景作为试验场,企业捐赠边缘计算设备,降低研发成本。
双方通过合作,取得很好的成果成效:
1.实现管理效能提升。智慧校园用电系统将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增加用电安全,节约用电成本10%~20%,、节约人工成本,实现节能降耗,降低学校供热成本30%左右,为实现碳排放指标做出贡献。
2.人才培养创新。累计孵化30名获物联网认证的技术技能人才,学生团队获省级竞赛奖项3次。项目入选教育部产教融合典型案例,形成可复制的“技术赋能+教育反哺”合作范式,吸引省内院校跟进合作。
产学研合作成果
(一)创新技术与成果转化成效
1.科技创新结硕果。通过产学研合作累计开展技术研发项目近百项,其中39个项目获省级以上科研立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近千项,多项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与吉林大学、富尔顿生物工程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合作的“益生菌筛选与高密度制备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转化落地见成效。已成功转化产学研合作技术成果35项,其中18项成果应用于企业生产,15项成果转化为教学设备或课程资源。信息学院开发的“基于人像识别技术的在线认证考试系统”在省内多家高等院校推广应用;汽车学院自主研制出“速腾发动机、灯光、舒适系统实训台”10余类31台套,其中9套价值100万元的实训台对口捐赠新疆阿勒泰职业技术学院,推动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改革。
(二)推动产业发展效果
1.助力产业人才升级。产学研合作培养的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近三年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其中80%毕业生留在区域内就业,覆盖智能制造、汽车制造、医药健康等省内重点领域,为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人才支撑。
2.推动产业技术进步。为百余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多维度解决企业技术难题90余项,横向技术服务到账及企业投入达5700余万元。与长春市新金享冷弯型钢有限公司合作,设立教师流动工作站,教师进站承担设备转型升级、技术研发等工作,为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900余万元。
3.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作为区域职业教育核心力量,通过人才培养、技术服务、技能培训,带动形成“企业集聚-人才集聚-技术集聚”的良性循环。与中科院东北地理所合作,参与研制出基于靶向基因型检测技术的大豆育种芯片,为解决我国大豆危机和粮食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三)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显著
1.经济增利促进发展。产学研合作带动实训设备利用率提升,社会培训收入逐年增长,近三年非学历培训收入累计1703.96万元;同时,合作企业通过人才定向培养降低招聘成本,通过技术合作提升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为区域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
2.社会扬名提升校誉。学校多次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区域产教融合论坛”,分享产学研合作经验,进一步提升了在职业教育领域的行业影响力与社会认可度。学校还将每年的12月21日设为“校企合作日”,通过集中开展技术对接、联合研发、成果转化等系列活动,推动产学研合作从“零散对接”向“系统联动”升级,构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模式创新。学校先后获评“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就业星级示范校”“高校为振兴老工业基地服务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4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