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清华大学

发布时间:2024年8月20日 来源: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

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设有文、法、理、工、农等5个学院、26个系。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改革开放以来,清华大学逐步确立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长远目标,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学校先后恢复或新建了理科、文科、医学学科和经济管理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1999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并入,成为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在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实施“211工程”“985工程”,开展“双一流”建设,清华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目前,清华大学共设22个学院、59个系,已成为一所设有理学、工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医学和交叉学科等12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

清华大学是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学校坚守育人初心,在实践中确立了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形成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 “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努力培养学生具有健全人格、宽厚基础、创新思维、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实现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成为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拔尖创新人才。坚持“顶天、 立地、树人”的科研理念,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主动调整学科布局、优化学科设置,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提升创新服务水平。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清华传统,落实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任务,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构建具有清华特色的现代大学文化。积极开展多渠道、高层次、实质性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完善全球布局,与一批世界知名大学和机构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对全球性重大问题进行学术研究,在全球范围内大力延揽海外名师,通过联合培养、学生交换、 主办国际会议等多种形式显著地促进了科学研究、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以及国际化校园建设,国际声誉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教育教学方面,《践行“三位一体”教育理念,培养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创新人才》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成立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努力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工程人才。成立秀钟书院,培养全球绿色发展的引领者。启动旨在培养物理拔尖人才的“攀登计划”,探索一流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坚持又红又专、五育并举,全面落实《体育教育实施方案》《美育实施方案》《劳动教育实施方案》。扎实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超过100万名大学生在云端同上清华“形势与政策”课。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首批试点课程正式亮相。天格计划学生兴趣团队发布首批伽马射线暴观测科学数据。《马兰花开》剧组首赴港澳演出。清华体育健儿在成都大运会上勇创佳绩。“海·清”志愿服务队在社区服务中展现青春风采。2023届毕业生赴重要领域重点单位就业比例高达83%,一大批清华学子到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科学研究方面,清华大学牵头研发的全球首座模块式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正式投入商业运行、全球首颗新款忆阻器存算一体芯片成功研制两项成果入选2023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作为依托单位建设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极深地下极低辐射本底前沿物理实验设施”投入科学运行。牵头研制的全球首条1.2T超高速下一代互联网主干路开通。自主研发千亿参数对话大模型ChatGLM。研究发现γδT细胞免疫识别机制。首次对星系循环内流直接成像。领衔设计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研究与英译》系列丛书首卷、《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世界传播通考》丛书前30卷。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核心战略,国际力学、材料及工程科学领域顶级专家高华健院士全职加盟清华,6名教师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教师入选学校第三批文科资深教授。大力吸引、汇聚更多顶尖人才,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贡献力量。

面向未来,清华大学将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坚持“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风格和“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培养特色,弘扬“爱国奉献、追求卓越”传统和“人文日新”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把学科建设作为发展根基,把深化改革作为强大动力,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坚强保证,开拓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奋力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努力为国家发展、人民幸福、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