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用技术创新解锁果蔬保鲜新“姿势”——访四川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秦文教授

发布时间:2020年6月16日 来源:中国科技产业

用技术创新解锁果蔬保鲜新“姿势”

——访四川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秦文教授

 

                                   ◎文/袁硕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在唐代诗人杜牧笔下,为了让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享用到新鲜荔枝,唐玄宗不可谓不用心。杨贵妃爱吃荔枝,但荔枝却易变味,不耐长久保存。为了保持果肉鲜美,唐玄宗不惜“置骑传送,走数千里”,使其“味未变,已至京师(《新唐书·杨贵妃传》)”。抛开诗作对当时统治阶级的暗讽,可以看出,果蔬的防腐保鲜从古至今都是其从采集到食用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环节。

众所周知,生鲜果蔬如果不新鲜,不仅会影响口感,还会降低其营养价值,甚至会产生对食用者有害的物质。然而果蔬生产存在着季节性、地区性及其本身的易腐性,这与广大消费者需要的多样性及淡季调节的迫切性相矛盾。据介绍,发达国家果蔬贮藏保鲜方法较为先进,设施设备齐全,控制条件精准,采后损失仅为5%左右;而我国多采用低温冷藏法,由于贮藏能力不足,关键技术缺乏,产业体系不健全,导致采后损失达到20%-30%。针对这一重要技术领域,四川农业大学教授秦文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在长期的产学研合作中,秦文以四川省特色农产品资源为重点研究对象,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链健康发展为目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导向,带领研究所及科研团队围绕优质、安全、健康食品的生产、加工、贮藏、流通、消费,从农场到餐桌全产业链控制农产品质量及食品安全,在采后贮藏保鲜与加工、包装物流、食品功能成分评价、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技术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创新性技术成果。

 豇豆种植基地考察.jpg

不忘初心,致力于农产品贮藏加工工程创新

1988年,本科毕业的秦文被分配到了四川农业大学任教和做科研。那年,她刚满21岁。

“刚分配到四川农业大学,时任系主任廖家棠就让选择做动物性食品还是植物性食品,因为从小怕动物,所以我选择了果蔬贮藏加工的研究领域。”秦文回忆说。从此,她便开始了在这条路上的不懈前行。

秦文说,当时农产品加工和贮藏两个方向研究人数大概各占一半,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加工的优势促使很多人慢慢转向了加工方向,坚持做贮藏研究的人越来越少,留下的不足百分之二十。而她,便是其中之一。

“我坚信,事物的原始状态才是最好的,就像果蔬保鲜一样。”秦文直言。

陆续地,通过攻读硕士、博士,两次进博士后站及赴日本访问学习,秦文专业技术水平得以不断提高,并逐渐成为了行业内普遍认可的保鲜专家。“这是我在32年前就做出的选择,这是工作,也是初心,更是责任。”秦文说,“一定要迎难而上,做出一些成绩。”目前国内果蔬保鲜水平总体不强,贮藏水平较低,采后各环节损失大,“要赶上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我们任重而道远。”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秦文带领团队一路攻坚克难,披荆斩棘。2012年,作为第一发明人申请的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核果类水果的可食性复合涂膜保鲜剂”获得授权。该发明用于核果类水果涂膜后,能在果实表面形成一层光亮的透明薄膜,起到保湿、减少细菌污染、阻止微生物生长、抗氧化和抑制果实呼吸的作用,可广泛用于核果类水果贮藏保鲜,具有方便、安全、无损、价廉、实用性广等特点,市场前景广阔。

其实据了解,早在2006年秦文便带着团队对该专利方向进行了探索。研究路上难题很多,完成“表面膜”便是其中之一。据介绍,这个膜是整套保鲜方法的关键所在,果蔬减少碰伤、水分蒸发及微生物的侵害等全靠它。“为了这层膜,整个团队用了大半年的时间。反复调适过程中,有时为了观察实验结果细微的变化,成员们不知道有过多少个轮番守候的通宵达旦。”秦文感概道。

而今,一路历练的秦文早已蜕变为了行业内不可多得的专家。作为一名博导、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省级项目35项,创新农产品采后高效减损、高值化加工技术5项,在“农产品采后处理及品质控制理论与技术”特别是“果蔬保鲜贮运精准控制技术”方面居行业领先水平;主持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四川省食品工业科技一等奖2项,发表论文200余篇,第一发明人获发明专利授权11件,制订标准4项。成果推广应用获得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对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有效促进了农产品贮藏加工行业的提质增效和健康发展。

 

精准帮扶,用科学实用技术服务农业生产

“农业科技的研究,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农业生产。”秦文表示。

因此长期以来,秦文积极推广农业实用技术,服务农业生产,助力乡村振兴。作为“三区人才”科技特派员、四川省创新团队岗位专家,她承担了国家富民强县、精准扶贫、成果转化等多个项目。针对四川省不同贫困县农产品产业链存在的问题,准确把握不同的地方特色,拟订切实可行的技术扶贫方案,从技术指导、协助创业、宣讲培训等各个方面开展扶产扶贫工作,力求精准地帮助农户脱贫增收。

同时,为了确保创新技术落到实效,先后到甘孜、道孚、雷波、马边、汶川、理县、阆中、广安前锋、苍溪、南江、平昌等地开展培训、技术指导,推动了猕猴桃品种评价与采后处理、高山特色果蔬保鲜、杂交柑橘采后处理、内陆晚熟桂圆保鲜与加工、无花果复合保鲜和产品开发、龙安柚产地溯源、青稞保健功能解析与产品开发等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示范。累计培训技术人员达2000余人,发放技术资料5000余份,仅柑橘产品就带动当地农民增收15%-20%,有效帮扶了各地特色农产品延长产业链,为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做出了积极贡献。

 毕业生合影(二排左六).jpg

传道授业,旨在点燃学子才智火种

作为一名老师,及教育部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秦文以把学生培养成为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强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的育人理念,扎实做好日常教学工作。在其努力下,所在院所成为了区域性的食品科学研究高端平台和食品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直观、生动是秦文授课的最大特色。她喜欢在课堂上展示图片,以便学生更直观、形象的了解所讲的知识。为此,无论是外出开会、考察,还是实地指导,甚至是在国外的超市,她都会尽量拍摄素材以充实课堂内容。她还会经常买各种果蔬放在家里,每天记录果蔬的变化,以期准确地让学生了解腐烂的过程及一些病害的症状。“文字是枯燥的,只有课堂生动、贴切实际并且对他们有用处,学生们才愿意主动接受知识。”秦文说。

每当一章节结束,她都会提出比较广义的问题让学生们思考,课程全部结束后,她又按照对问题的兴趣将学生们分成小组查找资料、讨论。她说,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们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功夫不负有心人。多年的教学生涯也结出了丰硕果实。由她负责的“园艺产品贮藏运销学”成为了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主编教材、实用技术推广读本17部,其中《农产品贮藏加工学》获评农业高校优秀教材,《农产品加工工艺学》成为全国统编自考教材,在食品学科和行业内产生了较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主持获得全国农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成果二等奖,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94人。

一本本书籍的出版,一个个创新成果的研发,一项项专利的授权……没有让秦文停下创新的步伐。下一步,她将继续沿着学科领域的发展前沿,聚焦产业发展瓶颈问题,开展特色果蔬物理生物保鲜技术优化、天然保鲜剂筛选、包装材料制备、货架期预测、新产品开发等理论与应用研究,用更多创新技术成果解锁果蔬保鲜新“姿势”,进一步构筑安全、高效、实用的四川特色果蔬贮运综合控制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

 

专家简介

优秀共产党员秦文.jpg

秦文,女,中共党员,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食品学院副院长,食品加工与安全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