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林昌健:献身电化学事业的开拓者

发布时间:2019年7月11日 来源:中国科技产业

2018年度,厦门大学特聘教授林昌健被评为2018年福建省优秀科技工作者、2015-2018年度中国化学会先进工作者,入选科睿唯安2018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荣获2018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个人),迎来了一个丰收年。

林昌健曾师从我国著名电化学家田昭武院士,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电化学博士。20世纪80年代初,厦门大学电化学学科的创立者田昭武院士和周绍民教授等老一辈科学家,对电化学学科发展进行重新布局。在此背景下,1985年获得博士学位后,林昌健教授踏上了腐蚀电化学研究之路。


林昌健.jpg


35年科研生涯,数十载创新不辍,如今林昌健已成为我国腐蚀电化学和材料电化学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和学术带头人,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成果。他与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空间分辨电化学研究及应用。在扫描电化学微探针技术方面,大幅提高了微探针的空间分辨率;创建了世界上第一台可同时检测表面结构形貌和微区腐蚀空间分布的联用测量系统;首次获得了电极界面Z方向腐蚀电位、电流分布图像,探明了局部腐蚀过程传荷和传质行为及作用特征。在研究方法和仪器创新方面:(1)创立了“阵列电极”新技术;(2)提出“电化学循环极化和双电解池电化学探头”快速评测新原理,并成功研制世界上首台相应的便携式评测仪器;(3)研制成功多种复合型微传感器,结合相关原理揭示,形成了一套精准、高效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腐蚀检监测技术,并成功应用于海底隧道、核电站及跨海大桥等重大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的安全性、耐久性监测。这些成果多具备开创性,也获得了很好的应用。

此外,林昌健与团队还是国内率先系统开展纳米TiO2电化学创新性研究的团队。针对该领域技术难题,他们发展出了多种能级设计和表面修饰技术;研制成功多种结构新颖、性能优异的纳米TiO2光催化电极材料;创立了多种表面结构优化技术;首次获得多种结构特异、高比表面、高度有序的纳米TiO2光阳极,进而显著增强了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光吸收特性和光电转化效率。此外,还首次提出超疏水表面不同水粘滞力的三种模型,实现了对应的超疏水性和粘滞力的精确调控。

对自然骨仿生学、植入材料与组织之间复杂界面结构有着深刻认知的林昌健,带领团队创新性地发展了包括一种全新的“超低钙磷盐浓度”和“气体模板”电沉积技术、独创的超亲/超疏水模板和电化学沉积法、一种表面电化学改性技术和一种全新的腐蚀电化学自组织刻蚀法等多种先进的电化学技术,实现了纳-微米结构有序的硬组织生物材料组分和结构的精确可控制备,研制成功包括羟基磷灰石(HAp)膜层、OCP/胶原膜层、CaP膜层等在内的具有纳-微米有序结构、优良生物活性和生物相容性的硬组织生物材料及表面结构。其中,首次获得医用的钛表面纳-微米有序多级结构,实现了先进植入材料表面纳-微米结构的精确可控制造。

一直以来,林昌健始终秉持“潜心钻研、真抓实干”的工作态度,致力于科研、教学及社会服务,在腐蚀电化学、材料电化学及生物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科技成果。他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电化学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先后主持5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12项已实现转化应用),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各类奖项20项。他做研究注重原创,基础和应用研究并重,始终面向国家需求,力求多学科交叉融合,积极致力于成果转化应用,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