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中国石油大学科技园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12日 来源:中国科技产业


       一、园区概况及发展绩效

       中国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是东营市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合作共建的区域创新创业平台,始建于2001年10月,2005年12月被国家科技部、教育部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园区先后被认定为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全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山东省重点服务业园区、山东省节能建筑示范园区、山东省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获批组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黄河三角洲学者岗,连续五年享受国家财政部、税务总局税收优惠政策。2009年,在国务院批复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中,中国石油大学科技园及其“生态谷”建设被确定为“加快建设的区域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平台”,2011年10月,入选山东省首批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标志着园区走在山东省科技园区改革创新的前列。目前,大学科技园已拥有创新园区、胜利园区、高新园区三个分园及大学生创业基地和新材料中试基地,占地858亩;建成区设施面积16.5万平方米,在建17万平方米;园区企业总数260家,其中,在孵企业210家,从业人员达到5200人。“生态谷”项目区是大学科技园的核心园区,目前,累计完成基建投资3.8亿元,竣工总面积12.5万平方米,主体功能区投入使用,已入驻机构120家,其中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国家级技术转移机构1家,海外创新团队9支,园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站研究人员3名,黄河三角洲学者团队5支。    



       二、主要做法

       1、精心策划,建设生态型科技园区

       通过充分考察了解国内外科技型园区建设的模式和经验,理清大学科技园建设思路和功能定位。对大学科技园的建管模式进行了认真分析,提出以服务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建设一流国家大学科技园为目标,依托中国石油大学及国内其它高校院所的优势学科,按照“五个一”(即选择一家骨干企业,依托一家大院大所,引聘一名高层次专家或创新团队,建设一个研发中心,服务一个主导产业)的发展模式,以生态产业关键和共性技术研发为主导,积聚创新要素、整合创新资源、培育创新载体、引领产业发展,建设集研发创新、孵化创业、信息交流于一体的生态产业技术研发社区-“生态谷”。在园区设计、建设过程中,通过与上海、天津的优秀设计公司及山东建筑大学合作,集成了应用等多项建筑节能技术,并通过设计咨询、方案论证和项目评审等形式,邀请高层次专家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和提升,确保园区生态理念的实现。园区被认定为“山东省建筑节能示范园区”,承担了山东省自主创新重大专项-“黄河三角洲科技园区生态建筑节能技术集成与示范”,大学科技园管委会办公室被国家机关事务局批准成为“国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并先后被东营市机关事务局、东营市经信委等联合授予“市公共机构节能示范单位”和“地区节水型示范单位”等荣誉,“生态谷”获批成为“国家二星级绿色建筑”。

       2、市场运作,构建高效建管模式

       一是探索行政指导和市场运作有机结合的新模式,构建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按照“开放式建园、封闭式管园”的要求,建立了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和高效率的工作流程。在严格遵守东营市委市政府各项规定的基础上,大学科技园印发了《关于加强大学科技园绩效化管理、规范化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大学科技园公司投资管理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提升园区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完善大学园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推动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公司制度。二是探索建立财税支持体系。有效利用国家、省、市各部门关于鼓励科技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于科技领域的基础设施、服务平台建设,积极争取发改、税务等部门支持,开展科技服务业领域税制改革工作,落实国家关于对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税收减免政策,努力优化科技服务业发展环境。三是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采取大学出人才、出技术,园区出土地、出政策的模式,建设大学科技园中试基地项目,引进教育部橡塑材料与工程重点实验室核心创新团队,组建了以技术研发和服务为核心业务的项目公司,并通过技术资本化实现1:5的溢价融资。中试基地是园区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一次成功探索,通过政、产、学、研、用、金合作创新,实现了园区搭平台、高校出技术、市场找资金、企业创效益的多方共赢局面,被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称为“东营模式”。

       3、优化环境,扶持企业创新发展

       一是优化政策环境。自2008年,大学科技园连续5年通过科技部、教育部关于国家大学科技园税收减免资格审核,享受税收优惠政策,2010年东营市政府以东政发[2010]1号文件印发了《大学科技园优惠政策》。对园区建设单位、入园机构等在土地供应、配套费减免、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特别优惠。同时,设立大学科技园建设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园区配套设施、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入园机构研发活动。二是建设中小企业窗口服务平台。园区划出专门场地建设了中小企业窗口服务平台,平台为全市中小企业提供管理咨询、事务代理、检验检测、产学研合作、技术推广、人员培训等综合服务。三是建设大学生创业扶持体系。为支持大学生创业就业,园区建设了专门针对初创期小微企业的创业苗圃,设立了大学生创业种子资金,成立了创业导师团队,建设了人才公寓、生态餐厅等后勤服务设施,目前,苗圃已经吸引30多家青年创业团队。同时,园区已经积极申报了山东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区。

       4、筑巢引凤,集聚高端创新资源

       园区始终把创新资源的积聚作为重要特点和主要功能,根据区域发展的特色和产业发展定位,科学制定招商引资方案和产业发展规划,以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化发展为导向,加强政策引导,促进产业聚集,形成链条完整、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园区产业体系,使科技园区成为精英咸集的创新创业基地。山东大学东营研究院、北京交通大学风电室外实验室、天津大学东营研究院、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西门子先进自动化与驱动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先后入驻“生态谷”,园区与中科院合作建设了中科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与农科院合作建设了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野外科学试验基地,与青岛科技大学合作建设了新材料中试基地项目。园区机构承担了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首批服务业项目、国家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山东省科技成果转化重大专项在内的省级以上项目65项,获得各类扶持资金5000多万元,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团队9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120多项。。并通过系统思考和深入总结,在科技园区建设中形成了多项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其中《中国石油大学科技园“生态谷”项目建设与发展》作为平台案例入选《中国城市创新报告》(2011年)。

       5、招才引智,打造创新人才高地

       园区按照人才、项目、基地一体化建设的思路,建立高端人才平台,加快园区科学家工作室建设步伐,加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泰山学者岗、黄河三角洲学者岗、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等人才平台建设,探索高端人才引进与培养的有效途径。园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站三年来引进了3名在站博士后,首批3名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和5支黄河三角洲学者创新团队入驻园区,包括千人计划在内的9支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在园区注册了公司。园区引进的张贵才教授、于君宝教授、岳吉祥博士和贺爱华博士入选黄河三角洲学者,贺爱华教授同时入选山东省杰出青年,今年,又推荐了綦耀光教授申报了开发区汇智学者。园区博士后项目先后获得山东省人社厅“黄河三角洲重点引进人才项目”和“山东省博士后发展专项资金”资助,并依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石油装备研发产业化平台应用示范。在进行高端人才建设的同时,积极与东营市人力资源部门合作,筹建东营市人才市场大学科技园分市场,做到“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全力保障大学科技园人才建设。2011年,中组部人才局徐家新局长、省委组织部于刚副部长专程到园区调研人才工作,对大学科技园“打造高端人才服务平台、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三、发展愿景

       下一步,大学科技园将按照“产业生态化、环境生态化、人文生态化”的新型园区建设思路,积极培植“集聚要素、协同创新、高端服务、生态发展”的园区文化内涵,探索新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新发展之路。在现有园区格局的基础上,力争用五年时间,实现园区设施面积、在园企业、技工贸收入、大学生就业、成果转化数量等量化指标全面翻番,建成全国一流的国家大学科技园,为蓝黄国家战略实施和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