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11.122024
汇集全球智慧 赋能高质量发展 ——2024年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在京举行

10月30日,由中国科协主办的2024年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在北京圆满闭幕。本届论坛以“面向未来的科学技术”为主题,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鲜明旗帜,以落实“三大全球倡议”为战略引领,支持全球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携手合作,以凝聚共识、交流思想、深化合作为共同目标,以科学理念设置主题议题,以扎实行动汇集全球智慧,以策源创新思想为高质量发展赋能,搭建主场科技外交平台,增进国际科技界开放信任合作,推动扩大国际科技人文交流,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系列挑战谋求破解之道,为人类文明发展和未来福祉贡献未来智慧、科技力量和全球方案。此次论坛包括北京主会场活动及三场机制性国际科技交流活动。来自全球各地的660余位嘉宾出席,其中包括诺贝尔奖、图灵奖、拉斯克奖获得者,国际科技组织负责人,国内外院士以及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的专家学者。论坛举办期间聚焦论坛主题,突出国际组织发挥的积极作用,科技界、教育界和企业界深度合作,探索前沿,推动可持续发展,发布了多项成果。成果一:《2024年IUPAC全球化学领域十大新兴技术》是受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中国化学会(CCS)委托发布,主要为聚焦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遴选出的十项化学科学领域中最具潜力的新兴技术,包括:受阻路易斯对、摩擦电纳米发电机、适配体、水合润滑、仿生纳流离子学、KRAS抑制剂、神经网络势、主动吸附、电化学氮循环。成果二:《2024年人工智能十大前沿技术趋势展望》由世界机器人合作组织推动发布,旨在构建开放合作、可持续发展的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生态体系。将于本届论坛主题会议“人工智能治理创新为培育科技治理生态构建国际信任基础”结束后发布,包含四大类(AI共性技术、大规模预训练模型、具身智能、生成式人工智能),共计十项技术。成果三:《海洋负排放新质生产力报告》由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推动形成,在本届论坛主题会议“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解决方案”结束后发布,特别是以微型生物碳泵理论为核心的多碳泵协同增汇系列海洋负排放方案。成果四:《开放科学基础设施共享协作:迎接“科学十年”的愿景》是中国科协联合国咨商开放科学与全球伙伴专委会、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积极推进联合国大会《2024-2033年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国际十年》决议的成果,在本届论坛主题会议“开放科学基础设施为迎接‘科学十年’提供共享协作平台”结束后发布,愿景包含共建全球网络,贯彻开放原则,推进可持续发展,提升互信水平等四大方面。成果五:《中国科协一国际科学理事会职业中早期科研人员交流项目》是中国科协和国际科学理事会(ISC)共同发起的国际项目,目的是推动建立国家、地区和全球层面青年科学家之间的伙伴关系,积极构建合作、资源共享和伙伴关系的生态系统。成果六:《2024中国一东盟工程师论坛关于加强工程能力建设的倡议》是本届论坛机制活动“2024中国—东盟工程师论坛”发布的成果,旨在深化中国与东盟在工程能力建设方面的合作。主要内容包括加强工程教育、持续职业发展、青年工程师能力提升等领域的合作,巩固中国一东盟工程师论坛合作机制,推动工程师跨区域流动。成果七:《关于促进科学家国际流动便利化的倡议》由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推动,在圆桌对话 “科技政策促进科学的流动”召开期间发布。倡议从坚持全面开放(OPENNESS)、坚持合作共赢(COOPERATION)、坚持自由流动(MOBILITY)、坚持相互包容(INCLUSIVENESS)和坚持自信他信(TRUST)五个方面,倡导为全球科学家流动提供便利举措,加强科学的交流合作。

11.012024
“科学家精神百场讲坛——国家卓越工程师进校园”专场宣讲报告会在京举行

2024年10月31日,“科学家精神百场讲坛——国家卓越工程师进校园”在北京科技大学举行。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进展,北京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陈维成,北京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武贵龙等出席活动。“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获得者、中国港珠澳大桥总工程师苏权科作题为《工程科技创新生态体系》的主题报告,并与师生代表座谈。苏权科在宣讲中用通俗而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翔实的图片带领学子们回顾了港珠澳大桥在建造过程中遇到的工程难题和取得的创新成果。他说,面对前所未有的工程挑战,团队坚持创新驱动,在沉管隧道、人工岛建设、海上装配式桥梁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不仅为大桥的顺利建成打下坚实基础,也为中国乃至世界桥梁工程领域树立了新标杆。“港珠澳大桥建设者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气魄,用心、用情,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终于建成了让国人自豪、让世界惊叹的超级工程”,苏权科道出了超级工程的成功“秘诀”。“面对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我们应该怎么做?”“未来工程师,需要具备哪些素养?”……深度对话作为科学家精神百场活动的特别环节,目的就是要讨论真问题、解决真问题。对话中,来自北京科技大学的青年教师、在读工程硕博士代表抛出工作、科研、就业选择、职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境,苏权科结合自己求学经历和职业发展,一一回复问题并给出实际建议。现场师生代表纷纷表示,团队协作和创新是作为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必须具备的技能,也是成长为一流工程师的必备素养。本次活动由中国科协宣传文化部、中国科协科技传播中心、北京市科协、北京科技大学、光明网等共同组织。“科学家精神百场讲坛”将陆续在全国开展,邀请一流科学家和卓越工程师走进校园、院所、企业、园区。

10.232024
凝聚全球智慧 赋能高质量发展 ——2024年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在京举行

10月22日至30日,由中国科协主办的2024年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以“面向未来的科学技术”为主题,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鲜明旗帜,以落实“三大全球倡议”为战略引领,汇集全球智慧,为高质量发展赋能,推动扩大国际科技人文交流。开幕式上,2024 年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常务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贺军科主持开幕致辞及成果发布环节。2024年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做开幕致辞。他提出四点倡议:深化基础研究全球开放合作、持续推进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关心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创造、强化开放协作的全球科技治理。万钢呼吁有关各方秉承“同球共济”的精神、合作共赢的理念、开放包容的胸襟,分享真知灼见,凝聚智慧共识,共同为可持续发展贡献科技力量和全球方案,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幕式后,与会嘉宾参观了“九章流徽——中国古代数学理论的奠基人刘徽”展览。本届论坛北京主会场活动持续至10月24日,举办六场主题会议及三场圆桌对话,并穿插多场人文交流活动。来自33个国家和地区的350余位嘉宾在论坛上展开对话,其中包括14位诺贝尔奖、图灵奖、拉斯克奖获得者,27位国际科技组织负责人,41位国内外院士,以及200余位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的专家学者。据悉,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由中国科协于2019年发起,至今已成功举办五届,对拓展我国对外交往渠道、构建开放信任合作网络、促进民间科技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

10.212024
2024年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汇集全球智慧 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由中国科协主办的2024年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将于10月22至24日在京举办。论坛以“面向未来的科学技术”为主题,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鲜明旗帜,以落实“三大全球倡议”为战略引领,汇集全球智慧为高质量发展赋能,推动扩大国际科技人文交流。本届论坛北京主会场将召开六场主题会议及三场圆桌对话,并穿插多场人文交流活动。主题会议分别聚焦:人工智能治理创新为培育科技治理生态构建国际信任基础(Intelligence);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解决方案(Interdisciplinary);开放科学基础设施为迎接“科学十年”提供共享协作平台(Infrastructures);跨界资源协同整合为提升智能制造产业提供创新应用场景(Innovation);环境社会和谐共生为人类健康福祉提供良性耦合机制(Interaction);国际科技人文交流为建设更具韧性的未来提供全球化合作机遇——科学技术促进知悉风险的可持续发展(Integration)。三场圆桌对话将讨论鼓励女性参与科技、科技政策促进科学的流动、有效推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等。经前期筹备,论坛获得了各方面积极回应。截至目前,已有包括诺贝尔奖、图灵奖等重要奖项获得者,国际科技组织、国别组织的负责人,以及知名教育家、企业家等在内的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余位境外嘉宾确认参会,为历届最多。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由中国科协于2019年发起,旨在汇集全球智慧,策源创新思想,搭建民间科技交流平台,为可持续发展贡献科技力量和全球方案。习近平主席向首届论坛致贺信,寄望论坛“促进各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携手合作,凝聚共识,交流思想,深化合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论坛至今已成功举办五届,对促进民间科技交流、拓展我对外交往渠道、构建开放信任合作网络起到了积极作用。

10.162024
“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宣传工程”山东汇演活动启动

10月15日,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文联主办,山东省科协、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团省委、省文联、省作协、省科技厅承办的“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宣传工程”山东汇演活动在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启动。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进展,省政府党组成员、省科协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凌文出席活动并致辞。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邹广德主持启动仪式。中国科协宣传文化部副部长谭华霖,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党委书记吴衍涛、校长段培永,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杨益新,有关省直部门、驻济高校负责同志出席活动。王进展在致辞中说,12年来,“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宣传工程”得到了多所高校的积极响应,一个个闪亮的名字,以及他们的卓越成就、感人事迹和高尚情怀搬上校园舞台,形成了一批常演常新的保留剧目,不断激励着数以百万、数以千万计的莘莘学子。前辈杰出科学家和当代优秀科技工作者身上表现出来的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精神,将在建设科技强国的征程中,为我们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和支撑我们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希望广大青年和科技工作者共同传承、发扬科技界前辈的宝贵精神财富,在齐鲁大地上成长起越来越杰出的科技领军人才,在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中不断取得新成就。凌文在致辞中说,当前,山东省上下正坚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使命担当、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新篇章。面对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的澎湃浪潮,全省科技工作者肩负着向科技强省进军的光荣使命,更加需要科学家精神这一精神火炬的引领。我们将以科学大师宣传工程山东汇演活动为契机,大力推动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讲好科技工作者科学报国故事,使科学家精神教育在山东常态化、长效化、社会化开展,让广大青年学子接续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厚植家国情怀,树立追求真理永攀高峰的科研志向,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启动仪式后,首场演出剧目《大国之蓝》精彩上演。该剧以“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西北工业大学自主水下航行器团队”事迹为素材,以科技工作者群像为主体,讲述科研育人、矢志报国的故事,展现科技工作者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精神风貌。话剧选择了“为周文渊院士写传记”的叙事线索,以年轻女记者安妮的视角,将采访周文渊院士作为主线串联起水下航行器研制的不同阶段,每一阶段的难关,每一难关的跨越都使安妮更深切地理解这一群心怀“国之大者”的科研工作者,用他们的故事,激励青年学子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此次山东汇演活动持续到10月24日,西北工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同济大学、浙江大学4所参演高校分别在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理工大学、临沂大学开展12场演出,献上《大国之蓝》《大地之光》《国之英豪》《求是魂》等科学家主题优秀剧目。演出高校以当代著名科学家为原型,《大地之光》是反映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新中国地质事业主要奠基人李四光先生的光辉历程;《国之英豪》是根据我国著名桥梁工程与力学专家、教育家、同济大学老校长李国豪的生平创作而成;《求是魂》回顾了竺可桢校长奔波在大江南北、万里躬行等一幕幕感人场景。这些精彩剧目,以师生演校友、学弟演学长的方式创排舞台剧,立体呈现科学家、科技工作者投身科学救国、科教兴国、科技强国的光辉业绩和崇高精神,用鲜活的科学家形象激励广大青年学子和科技工作者勇担科技强国使命。据悉,“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宣传工程”自2012年实施以来,清华大学等19所高校创作排演了以邓稼先等科学大师为原型的大型舞台剧20部,示范带动了170余所高校参与创排科学家精神主题的微短剧,讲好科学家故事,让科学家精神薪火相传,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近年来,山东省科协着力建立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长效机制,推动科学家精神工作在山东常态化、持续化、社会化开展,实施“山东省科学家(精神)进校园活动”,将弘扬科学家精神融入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累计举办青少年科普报告5300余场次、受益青少年400余万人次;成立省级科学家精神报告团,开展“逐光而行”科学家精神线上线下主题宣讲140余场次,受众600余万人次;同时,积极开展科学家故事阅读推广、舞台剧推广、打造科学家故事众创空间等活动,将价值引领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用新时代科学家精神铸魂育人。

10.152024
第三十一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

2024年10月15日,第三十一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会长陈生斗介绍了第三十一届农高会筹备情况,中国农业展览协会监事长、全国农业展览馆副馆长邓志喜,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刘仲山就有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本届农高会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按照“政府指导、市场运作、节俭办会、注重实效”原则,突出“新质生产力·农业新未来”主题,聚焦服务创新驱动、保障粮食安全、乡村振兴以及国家重大外交战略,由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中国农业展览协会共同主办,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担任支持单位,中国国际商会、中国开发区协会、科技日报社、农民日报社、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移服务中心、中国蔬菜协会等参与协办,将于10月25日至29日在陕西杨凌示范区举行,会期将举办展览展示、会议活动、投资贸易、新品发布等四个方面的活动。在展览展示方面,以线下线上融合、馆内馆外结合、国内国外联动的方式,全面展示交流国内外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企业在核心种源、关键农机装备、农业节水、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等农业新质生产力方面的优秀成果。分为室内展、田间展、云上展、海外展四个板块。其中,室内展面积12万平米,设置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展)、国际农业交流合作展、陕西特色现代农业展、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展、智慧农机装备展、名特优新产品展、农耕文化展、种子展示交易大市场共8个展馆(区)。目前,招展组展工作已经全面完成,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北京、安徽等28个省(区、市)、9个全国农高区以及上合组织国家、荷兰、日本等49个国家共1800余家企业参展。田间展在杨凌示范区设置7个综合展示点和13个参观点,在陕西省内选择一批特色现代农业参观点,将直观展示农业技术集成、良种繁育、智慧农业、设施农业、土壤改良、农耕文化等方面的示范推广应用成效,让农业科技“看得到、摸得着、听得懂、学得会、带得走、用得上”。云上展通过“AI、VR”等新技术,开展云展览、云洽谈、云撮合、云直播、云带货,为参展参会带来全新的数字化呈现效果。海外展设在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和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在当地的上合组织农业基地中国(陕西)商品交易中心,举办第二届中亚陕西苹果节,展示陕西特色农产品、农业技术及农机装备等,培育“农高会海外展”品牌。在会议活动方面,聚焦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强化农业全链条产学研用合作,着力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和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按照“6+2+N”模式举办多场活动,6项重点活动是:农高会开幕式、旱区种业创新发展交流对接活动、“千万工程”引领乡村振兴对接交流活动、中国好苹果大赛总决赛、首届睿抗全球农业机器人应用赛、百名专家服务“三农”咨询培训活动。2项同期举办活动是:上合组织现代农业发展圆桌会议、“新质生产力·农业新未来”研讨交流活动。借助农高会平台,举办“N”项其他活动:中国气象学会举办全国农业气象技术交流推介活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举办支持杨凌示范区高质量发展专场活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举办第十八届杨凌国际农业科技论坛等。在投资贸易方面,聚焦农业产业建圈强链,充分发挥展会招商引资平台作用,深化经贸合作对接,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举办农业科技创投对接路演活动、“一带一路”有机农业产业发展对接活动、农高会推介及洽谈签约系列活动等3项活动。在新品发布方面,重点举办农高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四新”发布、后稷奖评选及鉴宝农高会2项活动。值得一提的是“四新”发布是今年农高会首次策划举办的,会期将广泛征集并发布国内外科研院所、涉农企业在核心种源、农业节水、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等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方面最新成果。

10.142024
2024年全国老科技工作者日北京主场活动在京举行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代表的重要指示,展示新时代老科技工作者的精神风貌,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重阳节,以“强国志”为主题的2024年全国老科技工作者日北京主场活动于10月11日在中国科技会堂举行。中国老科协荣誉会长陈至立、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出席活动,并为荣获2024年度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科学技术奖的个人和集体获奖代表颁发纪念证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德仁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院士应邀作报告。主场活动上,王方定等10名同志被授予“突出奖”、丁时进等186名同志和北京铁路老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等33个组织被授予“科学技术奖”,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院士代表获奖者发言。中国科协向广大老科技工作者致以诚挚问候和美好祝愿,希望各级科协组织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协同支持中国老科协发挥组织引领服务作用,团结动员广大老科技工作者在决策咨询、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推动科技为民服务等方面更好发光发热。希望“更好发挥老科技工作者作用”联席会议机制各成员单位继续为老科技工作者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创造条件、提供帮助。中国科协党组书记贺军科出席并主持主场活动,党组副书记束为出席活动。中国老科协会长李学勇、常务副会长齐让、党委书记王延祜等出席活动。线上线下出席活动的还有科技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务院国资委、全国老龄办等联席会议机制成员单位有关同志,中国科协老专委代表,中国老科协副会长、监事长、智库特聘专家代表、老科奖评审委员代表、老科奖获奖代表和单位会员代表,以及活动主办、承办等单位的负责同志等。

10.112024
政产学研融合创新 助力快堆技术及产业发展 ——第十届中国快堆论坛暨快堆产业联盟第十次成员大会在京举行

2024年8月26日,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承办的第十届中国快堆论坛暨快堆产业联盟第十次成员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李依依,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国安,国家科技部成果转化科技司一级调研员张冬,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王建华,国家科技部试点联盟工作组组长陈杰飞,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快堆联盟理事长杨红义,中核集团首席专家、中核霞浦核电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快堆联盟副理事长张东辉,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快堆联盟秘书长李鹏辉,以及快堆产业联盟90余家成员单位代表150余人参会。杨红义在会上作了题为《开辟发展快堆技术新领域新赛道 增强四代核电竞争新优势 加快快堆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步伐》的2023年度快堆联盟工作报告。报告指出,2023年,联盟秉承“立足自主创新,打造快堆产业链,促进快堆技术商用化,共建中国可持续发展核能”的宗旨,各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快堆工程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一体化快堆研发取得阶段性成果,创新联合体获得国资委批复,百万千瓦快堆、高通量堆及CiADS反应堆等新型号快堆项目全面开启;举办技术培训会、“凤凰奖”评选等活动,发布一体化快堆项目联合研发任务清单、出版《国外快堆要闻简报》等,加强了联盟成员间的资源共享与交流,激发了创新活力。接下来,快堆联盟将继续以“风险共担、收益共享”为原则,坚持“小核心、强协作”,全力推进各型号快堆关键核心技术自主研发和一体化快堆项目重大专项立项。李依依、叶国安、张冬、王建华等嘉宾分别在会上发表讲话,肯定了联盟在快堆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取得的成绩,强调了现阶段发展快堆的紧迫感和重要机遇,并对快堆后续发展提出重要指导意见。王建华在讲话中指出,快堆技术作为世界上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的主力堆型,以其提升核能经济性和安全性等独特优势,成为全球核能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是一种创新型、体系化的组织模式,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平台。快堆产业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14年来,在发展自主可控快堆新技术、开发快堆新型号、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取得显著实效。促进会将继续支持快堆产业和快堆联盟工作,整合创新资源,加强政、产、学、研、金、服、用各要素的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快堆产业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为推进我国核能“三步走”发展战略实施、实现2035科技强国目标贡献更大智慧和力量。张东辉作了题为《快堆技术及产业发展》的大会报告,原子能院副总工程师周培德代表会议承办单位向大会致辞。会议还为新加盟的2家理事单位、14家会员单位及获得第六届快堆联盟“凤凰奖”的11个单位和个人颁发了证书。来自哈尔滨工程大学、中科院金属研究所、钢铁研究总院、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6位专家分别对承担的一体化快堆“揭榜挂帅”项目在论坛作专题报告。

10.082024
双碳引领 新质赋能 ——2024边坡与滑坡工程技术创新大会在四川成都举办

    2024年9月27日至30日,在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的指导和支持下,由中国工程创面生态修复绿色产业发展平台联合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交通绿色发展专业委员会、西南交通大学、长安大学、四川省公路学会、四川省自然资源勘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主办的2024边坡与滑坡工程技术创新大会在四川成都成功举行。中国工程创面生态修复绿色产业发展平台秘书长薛云飞主持大会开幕式。中国工程创面生态修复绿色产业发展平台秘书长薛云飞    中国工程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李焯芬,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王建华, 河北工业大学长江讲席教授、日本工程院院士陈光齐, 香港科技大学讲席教授、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吴宏伟, 成都理工大学二级教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李天斌, 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原副主任姜德文,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公路交通环境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交通绿色发展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邵社刚, 中国工程创面生态修复绿色产业发展平台副主席蒋宏涛, 四川省公路学会理事长李全文,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苏谦,四川省自然资源勘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文斌,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环境所所长刘杰,中国铁道科学院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研究员张玉芳,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苏立君,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副总工魏永幸,四川省自然资源勘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张衡,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顾问、教授级高工郑静,中冶成都勘察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彭涛,上海勘察设计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总工杨石飞,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顾问秘书长徐志纬等著名专家和领导,以及来自全国各地交通、住建、水利、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科技等政府主管部门,勘察、规划、设计、监理、施工、运维及管理单位,科研机构及高等院校,行业团体、企业界、新闻媒体代表共450余人出席大会。    本次大会以“双碳引领 新质赋能 安全发展”为主题,共组织47个精彩的专家报告,报告内容涉及边坡稳定性分析和计算、滑坡灾变评价方法、边坡工程勘察与设计、膨胀土边坡防治技术、岩土边坡加固技术、滑坡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滑坡治理、边坡工程新型支护技术、边坡工程建设与运维、边坡生态修复技术等,涵盖了扎实的基础研究理论、高效的模型算法、丰富的实验数据、生动的项目案例及创新的技术成果。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王建华在会上致辞    王建华在开幕致辞中指出,边坡与滑坡工程技术创新大会作为工程创面细分领域的一次重要盛会,不仅承载着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的使命,更是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生动实践。他说,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作为一个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跨学科,具有独特优势和鲜明特色的资源整合型高层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在整合创新资源、搭建创新平台、促进成果转化等方面,围绕科技奖励、发布团体标准、专家智库建设、举荐创新人才、抓好案例讲好故事,包括国际合作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他提出,在之后的工作中将继续秉持共创、共建、共享、共赢的理念,一如既往地支持推进工程创面生态修复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边坡与滑坡工程技术创新大会可持续发展,并以此次大会为契机,深化产学研合作,共同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转型升级与绿色低碳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中国工程创面生态修复绿色产业发展平台副主席蒋宏涛致辞    蒋宏涛在致辞中指出,中国工程创面生态修复绿色产业发展平台在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的指导和支持下,由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西南交通大学、长安大学等单位共同发起成立的创新平台。平台自成立以来,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探索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的新机制和新模式,搭建高质量的创新服务平台,协同攻关工程创面生态修复绿色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与科技难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表示,希望通过与会专家和嘉宾们的共同努力,积极开展研讨与交流,加快推进边(滑)坡领域产学研一体化合作,为推动我国边(滑)坡工程技术创新发展贡献力量。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公路交通环境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交通绿色发展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邵社刚致辞    邵社刚在致辞中提出,边坡作为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稳定因素备受关注。随着我国城市建设快速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的目标要求,面对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高陡边坡和滑坡情况,提高边坡防护能力和治理水平成为一个重要的安全课题。近年来,通过各行业、各专业工程技术工作者的艰苦奋斗和不懈探索实践,我国的边坡工程技术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长足进步,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表示,本次大会为全国同行之间搭建了学术讨论与技术交流的良好平台,希望各位专家学者能够围绕本次会议的主题畅所欲言,交流边滑坡工程防治技术的成功经验,探索边坡治理和生态修复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践行习总书记的号召,以工程科技进步和创新来推动人类社会发展,通过边坡技术的创新发展,构建我国工程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屏障,卓有成效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四川省公路学会理事长李全文致欢迎词    李全文在会上致欢迎词,以东道主的身份代表四川省交通科技工作者对各位院士、专家和同仁表示热烈欢迎,同时也期望各位院士、专家对四川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给与更多关注和支持。     李焯芬、陈光齐、吴宏伟、李天斌、姜德文、张玉芳、苏立君等分别在会上作特邀报告;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许再良在线上作特邀报告;魏永幸、张衡、彭涛、杨石飞、郑静等分别在会上作主题报告。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苏谦作总结致辞    大会报告议程完成后,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苏谦作总结致辞。他表示,本次大会是内容丰富、视野开阔的跨学科、跨行业、跨领域的交流大会,也是一场广纳真知灼见,广汇科技成果,广聚专家资源,广拓合作渠道的高质量大会。对于丰富我国边(滑)坡工程治理与生态修复的理论与实践、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对出席论坛的全体专家和嘉宾表示感谢,并宣布明年将继续举办“边坡与滑坡工程技术创新大会”,期待与大家2025年再相聚!     会后部分与会代表参观考察了由四川省自然资源勘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承接的国道317线狮子坪电站改线公路K230+970~K231+850路段滑坡应急治理工程项目。 

09.302024
刘徽诞辰周年纪念活动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启幕

9月24日,刘徽1800周年诞辰纪念活动在位于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隆重启幕。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贺军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助理总干事莉迪亚·亚瑟·布里托,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使衔代表杨新育,韩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朴尚美,阿塞拜疆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埃尔曼·阿卜杜拉耶夫等出席活动并致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代表,来自中国、美国、法国、德国、韩国等国际著名数学史专家、中外学者等100多人参加活动。活动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共同主办,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承办,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主任阮草主持启动式。贺军科在致辞中说,数学是中国古代最为发达的基础科学学科之一,也是世界古代数学极为重要的一条主流发展脉络。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作为中国古典数学理论的主要奠基人,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成书的《九章算术注》《海岛算经》影响了后世大量的数学家和数学著作。每个民族都有其灿烂文化和科技瑰宝,人类文明就是在交流互鉴中才发展进步到今天的。希望通过举办该活动,广泛弘扬古代先贤的科学精神,开展科技人文交流,增进世界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莉迪亚·亚瑟·布里托在致辞中表示,刘徽是一位伟大的数学家,他的贡献为人类知识留下了深刻印记,他的创新精神至今仍然回响,他在几何学、逻辑学和数字系统方面的天才成就,塑造了数学的发展轨迹,并继续激励着全球的学者。此次纪念活动不仅是对他科学遗产的致敬,更是提醒我们数学科学在塑造未来中的重要价值。2023年11月,第四十二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国科协推荐的刘徽诞辰周年系列纪念活动。该活动是中国首次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以科学家诞辰为主题的纪念活动,旨在向世界展现以刘徽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先贤的伟大科学成就、卓越科学思想及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同期,九章流徽——中国古典数学理论奠基人刘徽专题展、刘徽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等多场活动在法国巴黎举办。